《上学记》读后感
免费
[寄语]《上学记》读后感为范文海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篇一:《上学 》 后感】记 读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
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
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
的人,特别是 70 后、80 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
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 70 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
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
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
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
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
易的幸福啊!
【篇二:《上学 》 后感】记 读
谢谢谢璞老师的推荐,让我又多读了一本好书。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
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
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
`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
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下去,个人
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
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
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
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
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
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
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
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
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
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篇三:《上学 》 后感】记 读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
有旁人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
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
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
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
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
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
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
学术的多产!
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
“ ”表现的也比较 自由 ,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
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
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
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
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
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
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
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
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
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篇四:《上学 》 后感】记 读
《上学记》是何兆武先生一篇口述形式的回忆录,叙述他49 年以前的求学之路。书不
厚,200 多页的样子,大约2天时间就能读完。叙述的风格深深烙着何先生的性格特征:
恬淡、平静,但骨子里透着一种坚韧。由于之前受《南渡北归》的影响,对旧中国(非贬
义)知识分子的生活,尤其是西南联大的故事颇感兴趣,何先生的书很快吸引了我。
读罢此书,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述的感慨和向往,之前看完《南渡北归》后积留在心中的那
“ ”股 气 似乎一下子被引发了,不吐不快,说说我对本书、作者和那个时代几点最深的印
象。
一、幸福
何先生的话语中充溢着幸福感,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享受喜欢的事,不强求成绩,只是因
“为喜欢而沉醉,这是多么惬意的心境。记得自己在读研时,导师送了 不功不利,不焦
”(不是骄)不躁 八个字以勉励我,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接近这种境界,但越刻意的结果却
是渐行渐远。
曾感觉自己可能一辈子与这种心境无缘,但何先生的书又让我感觉到希望。他告诉我们,
幸福不是闭门造车,幸福也不是用各种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衡量的,幸福是一种涅槃,只要
你保持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希望并经受了生活的洗礼,你就是幸福的。我现在学习,工
作,心中有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期盼,而且这种感觉有时很真实可以触摸到,虽然也经
常被一些烦心事所搅扰,但总得趋势是好的,我希望自己能保持这股热情和势头,用越来
越好的希望支撑起一种平和的心境,让自己在生活中变得成熟和强大。
二、朴实
何先生读书时的学风是非常淳朴的,虽然战火纷飞,但学生们都能静下心来学习,所以何
先生说他一生中最快乐的读书时光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淳朴的学风有个很
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不势利、不物质、不攀比,不会将家境作为划分地位的标准。
何先生特别说了几个同学,比如孙念增,他的祖父曾是清朝的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
委员),此外还有北洋总理的孙女,蒋介表姐的孩子等(名字记不得了,在书中都有),
“都是赫赫显贵之家,但子孙毫无骄矜之气,也和普通学生同学同住同吃苦,比之今天 四
”大名爹的子女,实在让人感慨这社会到底在进步还是退化。想想自己,有时心中也难免
“ ”(虽然尽量避免)会产生对金钱、物质、地位的欲求(所谓虚荣)的俗气,看了何先生
的书,对把持自己抵制一些庸俗的习气颇有帮助。
三、自由
比之今天的所谓名校和专家,何先生就读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真正的群星璀璨。这里有饱学
……博识的大师:陈寅恪、华罗庚、叶企孙、吴大猷、梁思成、梅贻琦、朱自清这里有冉
……冉升起的新星:李政道、杨振宁、王浩、殷海光看着这一个个世界级的名字,何先生
点出了英雄辈出的原因:自由。
首先是教学模式的自由,老师上课可以不用教材,不限范围,往往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却
又博大精深。
其次是政治氛围的自由,从校长到学生,遵从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各种主义、思想、理
念或激烈碰撞或高谈阔论,可谓是百家争鸣,畅所欲言。
第三是用人的自由,学校真正实践着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并不像今天大多是
停留在口号中),不以文凭论英雄,像华罗庚、沈从文等人,均是连中学文凭都没有的,
但学校却授之以教授之位,可见当时的学术风气是如何的开明。
记得《南渡北归》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读完《上学记》后,我更
清晰的感觉像何先生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人生
“ ”的悟对于今天的我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只要用心去阅读,我想,
每个人都能从他们身上收获良多。
标签: #读后感
摘要:
展开>>
收起<<
[寄语]《上学记》读后感为范文海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篇一:《上学》后感】记读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littere...
分类:心得体会
价格:免费
属性:4 页
大小:41.22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