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礼仪(精选4篇)
尊师礼仪(精选4篇)尊师礼仪篇11.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才;没有人才,就啥也没有。(柏杨)2.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胡瑗)3.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唐代:韩愈)4.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捷克:夸美纽斯)5.成人的个性在童年成长。(英国:华兹华斯)6.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捷克:夸美纽斯)7.夫民,衣食不足,则不暇治礼仪;而饱暖无教,则又近于禽兽。(宋朝:朱熹)8.每教育好一个孩子,就减少一个败类。(法国:雨果)9.善者一日不教,则失而入于恶;恶者勤而教之,则可至于善。(宋朝:欧阳修)10.教育是伟大的事业,人类的命运决定于教育。(前苏联:别林斯基)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11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13、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14、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尊师礼仪篇2中国人尊师重道,乃久远之传统,故周代已有释奠尊师之礼。然而拜师却一直无专门礼仪。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似乎师弟关系之建立较为朴素,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乃一种私人关系。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汉代以后,国家设学,博士员生弟子之从师,可能仍然依循此法,或迳由国家分配,也就不另设拜师之礼了。总之,拜师并没有进入国家正式的礼仪典制中,即或有之,概属私礼。《通典》才开始提到拜师礼。该书卷六七“礼典”强调:“天子拜敬保傅”,说天子也要拜师,把拜师纳入国家典制中了。可是它内容仅谈了汉成帝等人敬师的事,并未记载其礼仪状况,所以我推测古代根本没有这种正式仪轨。不过,既然《通典》特意论之,即显示唐人对此已甚重视了,正式的拜师礼...
2025-02-10
43.22KB 8 页 999+
6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