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福建三坊七巷导游词(精选16篇)
![](/assets/c5106e1f/images/icon/s-docx.png)
免费
精选福建三坊七巷导游词(精选 16 篇)
精 福建三坊七巷 游 篇选 导 词 1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
标志之一。
“ ” “ ”三坊七巷 的 三坊 ,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
“ ”街与东侧之 七巷 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xx 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
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
“ ”为 棣锦坊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 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
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
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中国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
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
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 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
“ ”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 光禄吟台 ,而此坊也改名为光
“ ”禄坊。程师孟题吟的 光禄吟台 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 厦门火烧屿导游词 · 日光岩导游词 · 武夷山龙川大峡谷导游词 ·永定土楼导游词-
“ ”三坊七巷 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东侧,由北向南分别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
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精 福建三坊七巷 游 篇选 导 词 2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 来到了有国家 史文化名城福州地 意 的 明清建筑们 历 标 义
” “ ” ——“ ”博物馆 、 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之称的中华第一街 三坊七巷 参观游览。在 20xx
年6“ ”月揭晓的首届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评选 中,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与北京国子
监街、平遥南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等共同参选,以最高票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
“ ”的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荣誉称号。
公元前 220xx “ ”年,福州城初建时,称 冶城 ,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过了两百多
年,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
“ ” 成一座郡城,称为 子城 。 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闽王王审知扩建新城。王审知当政时,嫌
“ ” 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钱纹砖砌筑起 罗城 , 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罗城
南面以安泰河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为贵族居住;城之南为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也
就是在此时,三坊七巷成为罗城西南的重要区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 ”今天的 三坊七巷 地处福州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
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 “ ”公 。 三坊 是:衣 坊、文儒坊、光禄坊顷锦;“ ”七巷 是:
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从北到南排
“ ”列整齐,纵向有序,形成 棋盘状 的传统街巷格局。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吉庇巷、杨桥巷
和光禄坊被改建为马路,因此:我们今天讲三坊七巷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 ” 三坊七巷 历经许多年,格局依旧,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保存较
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 200 多座,其中水榭戏台、严复故居、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有 9处,是中国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
“ ”区。 三坊七巷 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体现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
色。建筑结构布局、建筑用材上适应福州潮湿温热的气候特点;院落庭院布局上体现传统
家族伦理观念; 园林精巧雅致,体现亲近山水的风雅情趣,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
“ ”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
除明清时代的建筑外,更令人惊叹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近代诗人陈衍作诗提
“ ”到: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三坊七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
夫的聚居地。特别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福州士子固有的忧国忧民意识在世道变迁之中表现
得更加强烈。这里涌现出一批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林
则徐、沈葆桢、林旭、严复、林觉民、林纾、林徽因、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吴
……石翻动历史,你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
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现在三坊七巷,可圈可点的达150 多人之众。
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
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
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
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
符其实的中国名片。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
“ ”福州也曾走过弯路。上世纪末,全国旧城改造热中,三坊七巷也曾面临相同的被 改造 危
险。福建省、福州市及时调整思路,终止了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原有改造项目。近年来,福
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工作,将
保护修复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三坊七巷由开发、改造转为整体保护、修
复,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护修复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仅成为物
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的安居工程、民心
工程。
“ ”三坊七巷要成为活态的文化遗产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给予三坊七巷修复改造工程
很高的评价。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贵,在于同时保护生活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后的
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态的旅游区,而是将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传统文化特色
的居住社区,成为具有独特文化景观的城市活力地带。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唐国忠说
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闽台深厚渊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护不仅仅是福
州的财富,更是海峡两岸、海西经济区的共同荣耀,需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精 福建三坊七巷 游 篇选 导 词 3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导游,小顾,首先,小顾代表福州人民欢迎大家的到来。今天,
小顾将要带大家游览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
禄坊,占地约40 公 , 居民顷 现 3678 户,人口14000 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
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
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
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
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
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
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 ”三坊七巷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
“ ” “ ”代诗人陈衍诗云: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 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
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
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
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
已。
好了,我们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结束了,接下来大家可以自由活动一个小时,大家可
以走走看看,有什么问题也欢迎大家过来问我,小顾一定知无不言!
精 福建三坊七巷 游 篇选 导 词 4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
标志之一。
“ ” “ ”三坊七巷 的 三坊 ,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
“ ”街与东侧之 七巷 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xx 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
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
“ ”为 棣锦坊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 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
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郑穆居于此,改为文儒坊。因为坊里
除了郑穆之外,还先后住有九门提督、中国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
清光绪皇帝老师陈宝琛之父陈承裘,《福建通志》主编陈衍等儒林名士,故称儒林坊名符
其实。
光禄坊,北宋熙宁元年(1068 年)以光禄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师孟,常到坊里的法
“ ”禅寺游览,见池畔有一块大岩石,便登石吟诗,故被称为 光禄吟台 ,而此坊也改名为光
“ ”禄坊。程师孟题吟的 光禄吟台 四个篆字石刻今尚存。
摘要:
展开>>
收起<<
精选福建三坊七巷导游词(精选16篇)精福建三坊七巷游篇选导词1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侧,隔“”街与东侧之七巷相通.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间(1119—1120xx年)陆蕴、陆藻兄弟居于此地,两兄弟才华横送,名重一时。陆蕴官任福州知州,陆藻官任泉州知州,两人回乡时命此坊“”为棣锦坊。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王益样任江东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将棣锦改名为衣锦,以示衣锦返乡之意。 文儒坊,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以宋...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Jazy
分类:实用范文
价格:免费
属性:16 页
大小:45.75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