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困生转化措施方案语文(通用3篇)
![](/assets/c5106e1f/images/icon/s-docx.png)
免费
初中学困生转化措施方案语文(通用 3篇)
初中学困生 化措施方案 文 篇转 语 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心理、生理及能力等各方
“ ”面。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这种差异越来越明显, 两极 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产
“ ”生 学困生 这一特殊群体。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也成了新课程语文教学中
“ ”研究的主要课题。俗话说: 五指也有长短 ,学习困难的学生不可能没有。教师要承认学
“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要在充分注重学生差异性的同
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
” “ ”主动地健康地发展。 所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关注 学困生 的发展,
“ ”否则结果肯定是与实施新课程的初衷相悖的。因此做好 学困生 的转化工作,是摆在我们
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成了教师肩负的义不容辞的重任。
“ ” “ ”自本学年开始,我校成立了关于 学困生 转化研究的课题组,对 学困生 的成因及转
“化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对 学
”困生 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转化呢?“在此,我想结合自己的探索研究和教学实践,谈谈 语
”文学困生 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 ”一、语文 学困生 的现状调查
“ ”目前学困生的现状不容乐观,城镇初中语文 学困生 的平均比例在 10%左右,他们的
平均成绩大概在 10-50 “ ”分左右。我校地处城郊,生源不是很理想,因此 学困生 比例在
20% “ ”左右,而且学生基础要更差。这一部分 语文学困生 ,他们虽然存在各自的差异,但
也具有以下一些共性特征:一是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具体表现为:上语文课提不
起精神,爱做小动作,易分散注意力,不愿参与朗读讨论等学习活动,语文作业常常不能
保质保量地完成。二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差。具体表现为:错别字多,说话含糊不
清,作文时语句不通,无话可说等。三是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具体表现为:
课后不能及时复习功课,对自己要求放松,有一些学生近乎要放弃语文学习。对于我们的
语文来讲,多一两个差生表面看来好像无关紧要,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就是一个家庭
希望的全部,所以,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都不容忽视,这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的统一,为各种人
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 ”二、语文 学困生 的分类
“ ” “ ” “ ”学困生 总的来讲分为两类,一类是假象 学困生 ,这类学生成为 学困生 ,都是非
智力因素所致,一般是由家庭及社会的不良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另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 学
”困生 ,那就是即使学生尽力,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转化的方法上有很大区
别,不能一概而论。这两类虽然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说起转化,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们
不能操之过急、要求过高。
“ ”三、语文 学困生 的形成根源
“ ”语文 学困生 的形成不是智力因素造成,更多的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对初中语
“ ”文 学困生 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评价,再结合大量的事例,发现其形成因素主要与家庭
环境、社会环境、以前所在学校及小学的基础等有关。
(一)家庭因素
“ ”据调查统计,多数语文 学困生 的家庭环境都很差。他们的父母往往都没文化,而且
几乎是常年出外打工,这些家庭的孩子们一般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所以在
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来自家庭的帮助更多的也就只是衣食了。而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是无
助至极。由于父母无暇照顾孩子,很少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孩子形成了不善言辞,不善
与人交往的习惯;有的因父母本身不注重语言表达的正确性,不喜欢阅读,孩子从小缺少
这方面的熏陶和引导,久而久之形成了不善吸纳与自主建构自身语言的习惯。同时,不少
家庭由于打工 了一些 ,稍稍改 了家里的 状况, 些家 就把更多的 、更多的挣 钱 变 经济 这 长 钱
“ ”精力花在装修房子、购臵电器等方面,甚至毫不吝啬用上大把的钱让孩子先 富 起来。我
们调查发现,不少家长用钱作为诱饵鼓励孩子学习;很多家庭有了影碟机,而且家长还买
回很多没文化价值的碟片跟孩子一起看。
可见,农村的孩子们所受的家庭教育还远远不够,虽然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好了
很多,可孩子们所得到的来自家庭的环境熏陶仍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甚至比以前更糟。
(二)社会因素
近些年,整个农村被外出淘金热席卷着,很多学生初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而且还说
能挣钱。可他们所见到的、跟他们朝夕相处的、说自己曾经多么努力读书的教师们,每个
月能领到的也就那么几百块钱。还有,社会上有不少青年既没文化,又不劳动,外出做一
些非法的勾当赚了一大笔钱,这对孩子是一个强有力的误导。孩子们稍稍留心就会发现,
山沟里那些有钱的、开着小车的人,多数做着不正当的生意。另外,现在的网吧、电子游
戏厅也对孩子们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调查时,一个同学就说,他有好几个亲戚外出打
工,挣了很多的钱,他曾想跟他们一起出去,只是还没有身份证而受限。
所以,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耐心的做好正面引导工作。同
时,我们也呼吁社会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学校因素
一是教育教学设备落后。农村小学的设备往往比较落后,近几年上中学的学生基本上
都是靠粉笔与黑板学习的,他们所享受的教学条件还不如幻灯时代。虽然近几年来多数中
心小学有了多媒体教室,可绝大多数老师从不涉足,而以前的幻灯机又早已退居二线。好
多学生似乎从没喜欢过语文。而且,他们往往也容易轻视语文,觉得母语嘛,不是从小就
在学吗?没什么要紧的。
二是教育改革的冲击。随着普九的深入,考核制度又不够完善,小学没有了升学的压
力,教师、学生都很松懈。加之收费制度的改革,使教师的待遇降低,所以许多教师情绪
低落。同时,教师在改革的浪潮里在教学方法上也感觉无所适从,还处在探索、适应阶
段。诸多因素导致教学质量的暂时滑坡。
(四)个人因素
“ ”这其中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分。它们都是直接或间接造成 语文学困生 缺乏学
习自主性的原因。智力因素主要有:记忆力差,表现为识字障碍、积累有困难;语言表达
能力差,表现为说话不连贯、词汇贫乏,写作文困难很多;想象力差等。更多的是非智力
……因素,如胆小、自卑、沉默、懒惰,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困难的意志薄弱
“ ”四、 文 学困生 有效 化 策语 转 对
“ ”结合 学困生 成因分析,从转化原理和指导要求出发,我们认为要转困、脱困必须实
“ ”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学困生 学习动机、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内容
“ ”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多管齐下,研究对策,切实有效地提高 学困生 的学习成绩。
(一)“ ”重视思想教育,是对 学困生 实施有效转化的前提
1.结合学科特点,加强思想教育
“ ”通过与 学困生 的接触,我们了解到他们中的大多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
“ ” “ ”正,没有什么追求和 信念,许多学生抱着混日子的想法。学习不努力,纪律涣散。作
“ ” “ ”为语文老师, 传道 与授业 的任务相当艰巨,我们可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典型文章及
典型人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塑造了许
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是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的好材料。例如学习《〈昆虫记〉译本
前言》,可以拿小时候的法布尔学习成绩并不好,但不甘居人后的决心使他最终走向成功
“ ”的例子来激发 学困生 :做人要有志气,要自己看得起自己,消除那种自暴自弃,破罐子
“ ”破摔的心理,相信通过比别人付出多倍的努力定会摘掉 学困生 的帽子。又如学习了《为
“ ”学》,教育学生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使学困生 明白:学与不学是关键,即自己主观上
是否努力。
2.关爱困难学生,增强师生情感
在班上,“ ”学困生 常常被学生鄙视,认为他们是班上的包袱,使他们产生一种压抑感,
自卑感,厌学,自信心不强等心理障碍,所以对这些学生,首先是要消除其心理障碍,增
“ ”强学习的自信心。鲁迅先生说过: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爱是教育的源泉,老师对学生的
“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自信心,一种舒服,一种安全,对那些心理脆弱、自弃的语文 学困
” “ ”生 更需要教师的爱心栽培。教师必须设法在爱的氛围中融化 学困生 学习语文的心理负
担,彻底铲除心理恐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一
“ ”见闪光点 应及时表扬,及时鼓励,要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他们即使是错了,也要在
肯定、鼓励其积极性的基础上,恳切指出其不足,循循善诱,而决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
肆意批评和指责,而使他们顾虑重重,畏缩不前,把那些忽隐忽现的自信的火苗扼杀在摇
篮里。
(二)“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促进 学困生 转化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这是一种需
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
“ ”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努力培养 学困生 的学习
动机,促进他们转化。
1. “ ”寻找离 学困生 最近的教学资源,激发学语文的兴趣。
标签: #方案
摘要:
展开>>
收起<<
初中学困生转化措施方案语文(通用3篇)初中学困生化措施方案文篇转语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心理、生理及能力等各方“”面。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这种差异越来越明显,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产“”生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也成了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研究的主要课题。俗话说:五指也有长短,学习困难的学生不可能没有。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充分注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 “”主动地健康地发展。所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必须充...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5-02-11 999+
-
VIP免费2025-02-11 999+
-
VIP免费2025-02-11 999+
-
VIP免费2025-02-11 999+
-
VIP免费2025-02-11 999+
-
VIP免费2025-02-11 999+
-
VIP免费2025-02-11 999+
-
VIP免费2025-02-11 999+
-
VIP免费2025-02-11 999+
-
VIP免费2025-02-11 999+
作者:文海小编2
分类:实用范文
价格:免费
属性:13 页
大小:54.23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