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被誉为教育经典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实用3篇)
VIP专免
3.0
2024-10-22
999+
41.61KB
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最新被誉为教育经典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实用 3 篇)
被誉为教育经典的《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 1
20xx 年 5 月,我有幸读到一本好书,真的是一本好书:《傅
雷家书》。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家信。它是一位慈父,一位
慈母对儿女的谆谆教导,它通过一封封家书,象是一次次珍贵的
谈心,在艺术上,在生活上,在思想上,在情感上为傅雷指引了
方向。
《傅雷家书》所记述的,是傅雷和傅聪这一对父子,1954 年
到 1966 年这 12 年间的书信。1954 年,傅聪出国进行深造,甚至
被迫流离至伦敦。父亲一方面表达了对国外游子的无尽思念,一
方面与傅聪倾心长谈,与他探讨艺术上,生活上,情感上,思想
上的任何问题,教导儿子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成为一位“德艺具
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父亲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年轻时甚至有些
暴燥,极富个性。母亲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
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父亲傅雷对当今中
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
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傅聪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
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
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
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
1
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
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
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
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在书中,我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
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傅雷将自己的译著和傅聪沟
通交流,他把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同样流
露出来,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
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丰富的
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
边,实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
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
不仅儿子与父母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
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
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
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
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
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这位严肃的父亲,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
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的生活有规律,人生就是优美的
弧线。对待儿子,他谦虚诚恳地说:“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
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他鼓励傅聪艺术要有更诚挚的心。在
日常生活中,他告诫傅聪“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
2
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做事要科学化,要彻
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
事先鼎好的日程”,“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
情”。我觉得这些也是我生活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对父子的家书,使我看到了,那一代人对文化的传承,对
艺术的追求,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与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虽
然大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一代人对生活,对工作,对人生的态度
依然可以影响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中国快速发展的
阶段,许多人表现出的浮躁,追求利益,缺失信仰。生命要有一
种态度才有意义。“得失成败尽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
于心”,我信仰这句话,我也始终这么认为。这也是一种生命的
态度。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这种态度,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它鼓舞人心,使你身处逆境也能迎着阳光微笑。
一本好书,会叫你忍不住想要读它,这本书,我想我会反复
读它。
被誉为教育经典的《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 2
了解过傅雷,为他的含冤自杀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学术上是
一位学者,在家里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这些家书,有三层
资料,第一层是傅雷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表
达四年、关怀之情;第二层是傅雷与儿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倾心地
交谈,讨论艺术;第三层就是傅雷作为一名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
知识分子,认真引导儿子要具备高尚人格和艺德,启发儿子的爱
3
摘要:
展开>>
收起<<
最新被誉为教育经典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实用3篇)被誉为教育经典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篇120xx年5月,我有幸读到一本好书,真的是一本好书:《傅雷家书》。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家信。它是一位慈父,一位慈母对儿女的谆谆教导,它通过一封封家书,象是一次次珍贵的谈心,在艺术上,在生活上,在思想上,在情感上为傅雷指引了方向。《傅雷家书》所记述的,是傅雷和傅聪这一对父子,1954年到1966年这12年间的书信。1954年,傅聪出国进行深造,甚至被迫流离至伦敦。父亲一方面表达了对国外游子的无尽思念,一方面与傅聪倾心长谈,与他探讨艺术上,生活上,情感上,思想上的任何问题,教导儿子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成为一位“...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