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演讲稿范文20xx最新(通用9篇)

VIP免费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演讲稿范文 20xx 最新(通用 9 篇)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演讲稿范文 20xx 最新 篇 1
实事求是,顶住浮夸风,为红旗渠建设储备下最基本的粮食
供应。修建红旗渠,是林县县委在 1959 年底作出的决定。1958 年
大跃进,浮夸风比较严重,有些地方虚报产量,但林县县委始终坚
持实事求是,不虚报、不瞒报。1958 年夏收后的小麦产量汇报会
上,无论上级如何施压,杨贵同志始终坚持林县亩产小麦 114
斤。结果有些县的粮食因领导的虚夸被征走了,林县除安排好群众
的口粮,各生产队还留有储备粮。1960 年全国闹粮荒,但是林县因
前几年县委敢于说实话,还积累了 3000 多万斤储备粮。所以在最
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林县不仅没饿死一个人,还敢向穷山恶
岭全面开战。
解放思想,深入考察寻找水源。最初,林县县委并没有考虑
从山西的漳河引水。因为林县境内有四条河流,县委当时认为只
要充分利用河里的水、挖掘地下的水、蓄住天上的水,就能彻底
结束林县缺水的历史。所以一开始打了很多旱井,从 1955 年起还
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和 3 个中型水库。但 1959 年
一场大旱让这些水利设施形同虚设,流经林县的几条河流全部断
流,这才逼着大家去找水。 1959 年 6 月,林县派出 3 个调查组顺
着漳河、淇河和淅河逆流而上,寻找新的水源。调查发现,淇河
和淅河均为季节性河流,而漳河最大流量达 7000 立方米每秒,常
1
年流量 30 立方米每秒,即使枯水季节也不少于10立方米每秒。
正是这次调研发现了漳河是可靠水源,为红旗渠成功修建奠定了
坚实基础。
敢于担当,勇于发现问题、修正错误。工程启动之初,林县
县委提出了“大战 80 天,引来漳河水”的目标,认为组织7万群
众,每人修建长1米、宽8米、高4.3米的渠道,80 天便可完成
70 多公里的总干渠施工。可开工不久,就遇到了战线太长、物资
匮乏、无法统一指挥、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一个月过去了,山
上只留下了一些鸡窝坑。在关键时刻,林县县委及时在盘阳村召
开会议,客观分析面临的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对施工作出了调
整:一是树立长远作战的思想,原本所设定的大干80 天是不现实
的。二是集中力量打攻坚战,由全线铺开改为分段施工。也是在
这次会议上,决定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
这也就是“红旗渠”的来历。会议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对红旗
渠建设的最终成功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盘阳会议也被称为红
旗渠建设中的“遵义会议”。大干快上的思维,虽然反映了群众
盼水的焦急心情,但并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带有明显的时
代烙印。但以杨贵同志为代表的工程领导者们能够广泛听取意
见,勇于发现问题,及时修正错误,上下齐心,最终将工程保质
保量完成。
2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演讲稿范文 20xx 最新 篇 2
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
和宗旨,体现了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历久弥新。
对党忠诚、矢志不渝的政治品格。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党和国
家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是克难攻坚的制胜法宝,是为党和人民
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50 年前,林县人民之所以能够在科学
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
克服重重困难,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在崇
山峻岭之间建成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正是因为
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激励和支撑,正是强大的精神力量谱写
了林县的精彩华章。
服务群众、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修建红旗渠的初衷,是为了
解决林县人民祖祖辈辈期盼的吃水问题,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
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在 20xx 年修
渠过程中,30000 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
阵,30 多万林县人民前赴后继,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可以
说,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红
旗渠始终在提醒着我们,只有抓住了群众的根本需求,才能从群
众中汲取磅礴力量,才能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人间奇迹;只有依
靠群众、广泛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成功
而持久。
3
摘要:
展开>>
收起<<
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演讲稿范文20xx最新(通用9篇)红旗渠精神永放光芒演讲稿范文20xx最新篇1实事求是,顶住浮夸风,为红旗渠建设储备下最基本的粮食供应。修建红旗渠,是林县县委在1959年底作出的决定。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比较严重,有些地方虚报产量,但林县县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虚报、不瞒报。1958年夏收后的小麦产量汇报会上,无论上级如何施压,杨贵同志始终坚持林县亩产小麦114斤。结果有些县的粮食因领导的虚夸被征走了,林县除安排好群众的口粮,各生产队还留有储备粮。1960年全国闹粮荒,但是林县因前几年县委敢于说实话,还积累了3000多万斤储备粮。所以在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林县不仅没...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4-10-31 999+
-
VIP免费2024-10-31 999+
-
VIP免费2024-10-31 999+
-
VIP免费2024-10-31 999+
-
VIP免费2024-10-31 999+
-
VIP免费2024-10-31 999+
-
VIP免费2024-10-31 999+
-
VIP免费2024-10-31 999+
-
VIP免费2024-10-31 999+
-
VIP免费2024-10-31 999+
作者:littere...
分类:心得体会
价格:6贝壳
属性:19 页
大小:50.65KB
格式:DOCX
时间: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