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心得体会:建设和谐文化
VIP免费
党课心得体会:建设和谐文化
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
基础。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广大人民
群众的利益,越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就会越能成为执
政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尽管我国幅员辽
阔,地区差别大,民族众多,经济形式和分配关系多样,社会各
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矛盾,但社会
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
因而能够形成共同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
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
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着全体人民的
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体现着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引导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实现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
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的重要保证。建设和谐文化,坚持用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
装全党、教育人民,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可以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思想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心齐、气顺、
劲足的良好氛围。
第二,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
谐文化内含着协调发展的理念,它所倡导的发展包括经济、社
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
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有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
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
1
基础上,在贫困的基础上也无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都要以经济发展
为前提,以物质文明的进步为依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
代中国,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心,集中力量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的任务尤为繁重。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不是相互独立
的,而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不能欠社会发展的
账,不能以损失社会的进步为代价,否则就会引发各种社会问
题。单纯的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能自动带来社会的全面进
步,不可能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单纯、片面地追求
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不仅会付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
代价,还会造成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现象蔓延、思想
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造成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衰退的反差。建
设和谐文化,有助于培育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思维方
式,使人们在关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的全面发展,
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和谐文
化强调的是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
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起到化解矛盾、整和
社会关系的作用。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
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
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调整利益
关系,化解社会矛盾,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
文化。社会越是向多样化发展,就越需要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
作用。这种文化调节和整合的过程,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
2
程。随着改革开发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已经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出现纷繁复杂的局
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和谐文化,引导人们用
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社会,培养人们用宽容的态度看
待和处理各种问题,有助于避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
形成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维护公平、相互关爱、团结互助的社
会风尚。
3
摘要:
展开>>
收起<<
党课心得体会:建设和谐文化第一,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这种理想越能充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越能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就会越能成为执政党领导和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尽管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别大,民族众多,经济形式和分配关系多样,社会各阶级、阶层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利益和矛盾,但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人们在不同利益的背后有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因而能够形成共同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既包含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shokzz
分类:心得体会
价格:6贝壳
属性:3 页
大小:38.71KB
格式:DOCX
时间:202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