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听课心得体会(通用25篇)

VIP专免
3.0
2024-07-13
999+
71.74KB
2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数学听课心得体会(通用 25 篇)
数学听 心得体会 篇课1
通过一天的集体听课观摩,让我见识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来自全国各地的名
师,以他们各自的团队特色,给我们上演一场教育教学的视觉盛宴。在这 7节观摩课中,
既有全国知名教师团队的特征,又有区域教学的特点,对我们来说,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
着当前课改,有很大的学习意义。
其中,来自北京的薛铮老师教授了《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薛老师代表的是吴正宪
教师团队,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薛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由具体的问题
列出算式,从而发现问题:因数和积,谁变了?是怎么变的?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
而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发现规律,突出了教学的实效
性。
来自江苏的吴冬冬老师教授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吴教师对教材的理
解程度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学设计给我留下了印象。对于长方体顶点、面、棱的认识,以往
的教授方式往往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来得出,而这节课,吴老师通过多媒
体的图形、立体的动画,学生的实际操作,最后得出结论。真正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
浙江的学俞老师教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给我印象最深,这整整一堂课中并没
有使用任何课件,而是在课堂中就地取材,在纸包里装粉笔,用在课堂上的学生和教师的
岁数、会场的人数,甚至用自己秃顶的头发来引导学生对确定和不确定的认识,学生们在
俞老师诙谐幽默的教学中不间断的发现、思考,时时会有在场老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经
“典的反复问话 小朋友你今年几岁啊?” “、 一共有 a人,小朋友有 30 人,那么大人有多少
人啊?”,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但精彩程度却不亚于年轻的老师
有课件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小学数学教学年会所收获的教学经验,反思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欠缺
的还很多,我们离那些名师的教学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的教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教
学能力还需进一步的加强。
数学听 心得体会 篇课2
20xx 年4月2“ ”日我有幸听了城关小学王丽英老师的关于 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收获颇
丰。王丽英老师不仅仅关注知识和结论,更关注过程、方法与情感。努力地通过数学学习
使孩子抓住数学的本质,品味数学的真谛,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带着无限的乐趣投身
“ ” “ ”到更广博的数学海洋中。在 数学问题 与生活问题 的对比与联系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
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创造时空,让数学成为学生
思维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我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是很
多的。
首先,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
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
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
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 ”其次,我们应清楚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
研究。在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
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
的兴趣和欲望
其三、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几点: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
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同的,但两者有
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只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
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
样的意识并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因此,为
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
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
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
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特别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
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
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
法提供帮助。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
王丽英老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数学听 心得体会 篇课3
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听课活动,看到三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展示着课堂教学艺术,倾
听着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她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教
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她们在开启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受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
的执教理念的启发。
一、导课要为教学服务。
如盛莉芬老师精心设计的《认识周长》的导入,她是以喜羊羊和懒羊羊等学生喜爱的
小动物来引入话题,并使之贯穿于全课,以此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学生的向师性更强,他
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龙子湖区教研室李娅娅老师的课前谈话也很引人入
“ ”胜,她通过 猜一猜,考察你的反应力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都非常乐意参与到
“这项游戏。于是,在这种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师生们共同进行下一轮的 看一看,考一
”考你的观察力 活动,学生兴趣大增,这样的安排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堂上应让学生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位教师在教学上都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做到收放自如,让学生自己
“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了 教师以学
”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比如,凤阳路二小的谢xx 老师在讲《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让每一位学生
从信封中找到6张扑克牌,学生自己先动手摆一摆,接着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摆法,在这
“一连串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深刻的感悟到要使摸到红桃 a的可能性是1/6,6 张
牌里都必须要有一个红桃 a”。 的结论,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又如盛莉芬老师为了突
“ ”破一周的概念,先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有一周的事物,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并用手摸一
摸,感知图形的周长,在头脑中建立周长的概念,以此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特别
是在测量爱心、圆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时,教师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自己想办法解
决,学生先用绳子把爱心和圆围成一圈(多余的绳子用剪刀剪去),再把绳子拉直,然后
用直尺量出绳子的长度,即是这些图形的周长,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学生们轻
“ ”松掌握了这种 化曲为直的解决策略。还有李娅娅老师讲《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
变化的规律》时,她着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完全放手让学生动手计算,又通过小组合作的
“ —— —— ”学习方式让学生在 猜想 验证得出结论 的过程中,找到了规律。
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
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并让他们感知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谢老师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
“点,她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用猜左右
”手的方法决定谁先发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从而想到用分数来表示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并把它运用到生活中,李老师设计的练习是本课
“ ” “ ”的一大亮点,通过 抽奖 、砸金蛋 等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游戏活动,促使学生调动生
活中所有的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又如李娅娅老师善于挖掘生
“活中的数学素材,以 快餐店中的套餐。每份12.5 元,售出 10 份.100 份.1000 份,分 是别
”多少元? 一 生活中的 引入数学知 ,把生活 数学化,接着李老 又 学这 实际 话题 识 问题 师 让
生运用这一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让学生掌握了规律并学会运用
规律去解决问题。
四、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三位老师都能很熟练的应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谢xx 老师使用多媒体动态演示 6张红桃依次变成黑桃,让学生分
“ ”别来说说 红桃和黑桃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就是这一动态的变化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
维,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又如盛莉芬老师上课伊始,就使用 flash 动态演示懒羊羊不沿操
场跑一圈和它中途停止,没跑完一圈的过程,让学生指出其错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
“ ”受,深刻领悟到了 一周的含义。
总之,这次的听课,使我感触颇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力的,而这种生命力
来自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感知与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与思考,来自于对知识的猜想
与验证,来自于对活动的探究与解决。而这些恰恰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所以,我想在今
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
标签: #心得体会
摘要:
展开>>
收起<<
数学听课心得体会(通用25篇)数学听心得体会篇课1 通过一天的集体听课观摩,让我见识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以他们各自的团队特色,给我们上演一场教育教学的视觉盛宴。在这7节观摩课中,既有全国知名教师团队的特征,又有区域教学的特点,对我们来说,他们的课堂教学代表着当前课改,有很大的学习意义。 其中,来自北京的薛铮老师教授了《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薛老师代表的是吴正宪教师团队,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薛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列出算式,从而发现问题:因数和积,谁变了?是怎么变的?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而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样的课堂,让学生由具体的问题...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