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庸》之道与中医
VIP专免
3.0
2024-08-17
999+
40.73KB
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 ” “《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 致中和 这一思想。《中庸》曰: 中也者,天下
”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说的是中和是世界
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
“ ”“ ”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 阴阳和合 阴平阳秘 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
想的最佳体现。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
就要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
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
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它的一种最高境界。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庸》之道
1、中医折射出的《中庸》思想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
—— “秀的哲学思想 中庸思想。《中庸》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
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强调 中和 就是说: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
“ ”的,所以叫做 中 ,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
“ ” “ ” “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 和 。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 中和 。人人都达到 中
”和 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
“ ”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庸 中和 思想的烙印。
2、《中庸》 言文字是中医的外壳语
“《中庸》曰: 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
” 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体现着恰到好处,这正是每位中医大夫所追求的境地,不论是临床
“ ”用药,还是化验检查都力求恰到好处,避免过度医疗。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 医 字,
“ …… ”《说文解字》曰: 医治病工也 从酉 ,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等更为复杂
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
经验的。于是,便有了《医古文》,而中庸语言文字所代表的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
影,是中国古文的精华,以医古文为代表的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
色彩的坚固外壳。
3、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中庸》光芒
“ ”“ ”“ ”中医集中体现的就是 中和 仁义 爱心 等。这些都深刻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的思
想。在儒释道的影响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医家,为中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
这些医家身上无不闪现着仁爱和孝道。
仁爱: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上天灾,连年瘟疫。不到十年,张
仲景的宗族 200 多人死于疫病者达到三分之二。这激发了他勤求古训、学医救人,为中医
“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序言道 医虽小道,能救殃疴。上以
”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孝道:明代医家汪机因母病而潜心学医,研读诸医家书,著作十分丰富。像他这样因亲人
“ ”患病而发愤习医者有 滋阴派 创始人朱丹溪等人。
“ ”《中庸》曰: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 ”仁者人也 ,意思是人所具有的各种美德属于
“ ” “ ”仁,换一句话说,仁所涵盖的美德是仁的外延。反过来说, 人者仁也 , 仁 又是属
“” “”“” “于人的范畴。仁 与 人 ,如影随形,互相依存,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
” “” “”“” “”以为道 ,道即仁道, 人 必须有仁, 人 若无仁,则不成其为人。道不远人,道不
“ ”“ ” “ ”离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人而不仁是从反面界定 仁 这个概念
“ ”“ ” “ ” “ ”的外延。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亲亲为大 是儒学 爱人与其他学派 爱人 的一个重要
“ ” “ ” “ ”区别,如墨子兼相亲,交相爱;圣经的博爱 ;佛教的爱众生 。其它学派均是爱无等
“ ” “ ”差,儒学的爱有等差,先是爱父母,亲亲为大 ,次是爱兄弟,友于兄弟 ,其次是爱朋
“ ”友,又其次是泛爱众 。
“《中庸》曰: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
”存,孝之至也 阐述了真正的孝道。
二、中医在当代中国没落下去的思考
1、 早接受 代医学的基 知 不利于培养中医思过 现 础 识 维
中医院校在中医西医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西医与中医课时安排的比例由最初的2:8 变成
了现在的 4:6。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在讲授中医基础的同时又讲授西医基础,
中医讲人是由气组成的,西医说人是由细胞组成的,中医讲心主神志,西医说心是循环系
……统的中枢 搞得学生云里雾里。而发展中医就要稿好继承,搞好继承就要学好中医,学
好中医就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离不开扎实的古文基础,学不好古文,不去了解传
统文化,不去研究中医发展历史,就没有兴趣去学好中医。而我国古代医家对经史子集无
有不熟,传统文化功底甚为深厚,也正是他们有了传统文化这一基础,因此对其经验总结
便能以歌诀、诗词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让后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明朗易记。如李时珍之
《濒湖脉学》、高武之《百症赋》,还有上个世纪广为流传的《汤头歌诀》、《药性赋》
等等。
2、 道德在当今社会 得薄弱传统 显
“ ”“当今社会,诚信已经形成了危机,孝道已经需要社会呼吁,现在的人 经济为上 利益第
”一 ,追求酷,追求炫,追求享受,追求利益至上,看看今天学医的人,无非就是混一口
饭吃。为了理想而学医,为了拯救生命而学医,为了中医药事业的发扬光大而学医,有多
少人是这样呢?
三、从医路上我的感受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在中医临床岗位工作了近30 年的中医大夫,此时,我深深地体会
到,医生这个职业,是要甘于奉献、甘于辛苦、甘为人梯的!用真诚和热情、爱心和责任
去对待每一位患者,不以功利而生活,不因平凡而郁闷,每天蘸着岁月的汗水,度过一个
又一个春夏秋冬,谱写着属于医生的生活。
在这里,我想告诉刚刚走入医药行业的年轻的医护人员们,不管你做医护是无奈的选择,
还是你深心里热爱这一职业,都要接纳医护是平平凡凡、辛辛苦苦的现实,更要知道医护
是需要极大爱心和责任心的职业。如果我们无法选择不得不从事医护工作,那么,我们要
想每天获得一份快乐和幸福,就必须想患者之所想,思患者之所思,急患者之所急。医者
父母心,我们不光要有精湛的技术,更需要有一颗爱人之心,有一种换位思考的态度!孟
“ ”子曰: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践行之,社会方能和谐,人间才能处处
充满着爱和温情。心中有爱,相信我们的医护事业不再是如履薄冰!
我们没有歌唱家们的耀眼和风光,没有企业家们的独领风骚,没有科学家们的彪炳千秋流
芳百世,更没有领导者们的前呼后拥叱咤风云,有的只是琐碎辛劳的生活,有的只是与患
者长年累月厮守在一起平凡的日子,这就需要为医者不为功名利禄而丧志,不为平凡庸碌
而抱怨。始终在这小小的田地里默默耕耘,勤恳奉献。这平平常常的日子里,孕育着伟大
和崇高,包含着幸福和快乐,成就光环和辉煌。关键是我们能否持久地守住这清贫和平
凡,用我们的一生恒久地爱着这块土地,不为外面精彩的世界所诱惑,专心于周而复始
的、没有波澜壮阔、没有惊心动魄的平庸的医护生活,最后我们一定拥有光彩照人、令人
景仰的人生。
“习近平主席曾说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的
”三个和谐 。我们要实现身与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必须首先实现心与性的和
谐。心与性的关系就象人与法律的关系一样,不是折中,不是协商,而是绝对服从,所以要修
心养性,“ ” “ ”修心 就是修掉后天污染之劣心、之心魂、之凡心、之习性。养性 就是回归先
天之良心、之心灵、之圣心、之本性,让美好的心灵当家,让丑恶的心魂退位,就是转恶为
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这就叫心性合一、人心和善。只有人心和善,才能实现身与心和、
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只有人心和善,才能实现家庭和睦、人际顺、社会和谐、世界和
平、人天和美。这便是中医的博大之所在。
摘要:
展开>>
收起<<
“”“《中庸》一书中至关重要的哲学命题是致中和这一思想。《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的是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和合阴平阳秘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致中和。寒就要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