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0篇)

免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精选 30 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 1
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
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
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
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
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
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
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
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
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
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
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
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
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
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
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
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
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
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
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
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
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
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
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
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
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
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
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
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
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
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
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
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
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
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
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
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
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
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
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
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
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
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
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
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
木水利学院 2019 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 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
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
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
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
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
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
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
在学习实践中,我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是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
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
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
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
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我们千万要杜绝马家爵事件的再次发生
三是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
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
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 中都有自 的目的性,能适 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动 觉 时 实
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
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是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
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
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
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是自我评价正确。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
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有缺点都能做
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合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
的。
六是人际关系和谐。接受他人善于人处,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余人交往,不仅能接受
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同时他也能为人所理解,为
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
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
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
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
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 3
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
生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经过了几个礼拜的学习,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于大学生健康方面的知
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下面就是本
人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
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
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相比生理而言,心里健康就尤为重要了,故只谈
心理方面的问题。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
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
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预防或者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
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
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
摘要:
展开>>
收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精选30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篇1 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得,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Jazy
分类:教学资源
价格:免费
属性:37 页
大小:82.97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