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山西蒙山大佛的导游词(精选3篇)

免费
介绍山西蒙山大佛的导游词(精选 3篇)
介 山西蒙山大佛的 游 篇绍 导 词 1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 20 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 1325 米,蒙山晓月为旧太
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 551) 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 200
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
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由于寺毁阁倾,大佛淹没于乱石瓦
砾之中,仅见胸颈部分,胸宽 25 米,高 17.5 米,颈部直径宽五米。目前做为旅游资源正
在规划开发之中。
蒙山大佛,也称晋阳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
的摩崖大佛,现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蒙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年间,本是蒙山开化寺
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汉高祖刘
知远都曾来此礼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毁。1980 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
重新发现,发现时佛头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风化严重。古籍记载,蒙山大佛
高二百尺(合今制 59 米)。根据实际测量,蒙山大佛两腿底部至颈部高约 30 米,按比例估
计原来的佛头高约 10 米,加上后世重修时补筑的基座高 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约
为46 米。20xx 年起,太原市对蒙山大佛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加固了佛身,并参考太原出
土的北齐佛头新修了高 12 米的佛头。20xx 年10 月,蒙山大佛景区向公众开放。
蒙山大佛本是开化寺后的佛像。开化寺建于北齐天保二年(公元 559 年),北齐文宣帝
“ ”高洋赐额 开化寺 。寺后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处依山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当时太原
被称为晋阳,是北齐王朝的陪都。北齐太祖高欢在此创业,击败尔朱荣,后来实际掌控东
魏朝政,为北齐的建立打下基础。此后北齐各代帝王常往来于首都邺城和别都晋阳之间,
相当重视对晋阳的建设。按照五代苏禹圭《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的记载,《北齐
“ ”书》等史料中北齐后主高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 说的就是蒙
“ ”山开化寺大佛。因此,蒙山大佛有时也被称为 晋阳西山大佛 。
蒙山大佛开凿的年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根据《永乐大典》中《太原志·太原县》的
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北齐天保二年。另一种观点根据明嘉靖《太原县志》、明
成化《山西通志》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在开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
“研究者根据五代苏禹圭《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所述 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凿石
”通蹊,依山刻像 ,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天保十年(公元 559 年)。研究者据《北史》
“ ”中后主高纬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然油万盆,光照宫内 的记载,认定蒙山大佛完工
于后主高纬时;又根据宋人记载中蒙山曾有北齐天统五年三月撰《蒙山碑》、《北史》天
统五年三四月间北齐后主身在晋阳且有重要佛事举行,推定蒙山大佛的完工时间就是北齐
天统五年(公元 569 年)。
蒙山大佛为利用陡直崖壁开凿而成,位于蒙山近山顶处。佛龛为摩崖敞口式,宽
29.60 米,进深17 米,平面大约为半椭圆形。佛像头部已经遗失,山与颈部平齐,研究者
推测当时此处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岩石,开凿时将它刻成佛头。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
“ ”地上有寺院遗址,散落有残碎砖瓦,还有刻着 杭州天目山峰彻禅师 的断碣。蒙山大佛为
单体佛像,龛内外没有胁侍像的遗迹。
大佛头部遗失。颈部直径 5米,高 2米余,有三条阴刻项线。颈部至腹部高 22 米,两
肘间距22.70 米。两肩平而宽,胸胛肥厚, 身形壮硕。由于大佛的岩体为疏松的砂岩,风
化、崩塌相当严重,佛像衣纹服饰已无法辨认。佛像的胸部存有若干排小方孔,据推测为
重修大佛时留下的遗迹。佛像小臂长 12 米、宽 2.80 米,保存较为完好。佛像施禅定印。
右手长 3.10 米,手掌及小指尚存;左手已残。两手之下为条石补砌的双腿,高 3米,结跏
趺坐式。腿下为条石台基。双腿和台基均为重修大佛时砌。研究者认为,佛像原来的坐姿
虽未必是重修时的结跏趺坐,但是由两手的禅定印判断很可能就是结跏趺坐式。宿白根据
清理前的遗迹推断蒙山大佛是倚坐的弥勒佛。然而,清理之后的佛像施禅定印,结跏趺
坐,并不是倚坐的佛像。后来的研究者认为,蒙山大佛可能是释迦佛。理由之一是《重修
“ ”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提到 成招提之胜因,侔释迦之真相;另一个理由是北魏开凿的云
冈石窟第 20 窟的释迦佛也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与蒙山大佛相同。
蒙山大佛自双腿下部至颈高约 30 米。研究者按照双肩宽度 18 米估计佛像头部高度大
约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为 40 米,加上后世重修时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总高度大
约46 米。这与史籍的记载有所不同。唐代的《冥报记辑书》记载蒙山开化寺大佛高二百
尺。按唐代一尺合现代 0.295 米,唐代记载中蒙山大佛的高度为 59 米,比蒙山大佛的实
际高度多十几米。一些媒体按现代一尺合0.33 米计算,得出蒙山大佛的高度为 66 米;也
有媒体计算为63 米;“还有媒体称蒙山大佛 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 ”米 。这些媒体由此认
定,蒙山大佛比 55 米高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还要高。甚至有媒体声称,蒙山大佛与乐山
大佛、巴米扬大佛齐名,并根据三者的高度关系(认为蒙山大佛高 66 米)将蒙山大佛称
“ ”为 世界第二大石佛 。
大佛前的平台上存有面阔三间(约15 米)的建筑遗迹,门墩石和地栿尚在,研究者判
断建筑年代可能晚于五代。建筑遗迹北面存有一龟趺,碑已失。佛龛西侧壁上存有若干小
石洞,是修建佛阁时嵌入梁檩所用。大佛龛外东侧,崖面上还有一块摩崖碑刻和二个洞窟
的遗存。摩崖碑刻大约处在大佛胸部的高度上,为长方形,高 2.50 米,宽 1.85 米,是预
先雕刻成之后嵌在山崖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只能判断出刻的是佛经,无法确知是哪一
部经。摩崖碑刻东侧的小窟高、宽都在 1米左右,因岩石崩塌,此窟已被破坏。小窟的东
边是一平面为方形的大窟,面阔 2.97 米,进深2.99 米,高 2.94 米,四角攒尖顶。长方形
的窟门高1.74 米、宽 0.97 米、深0.52 米,门两侧雕有石柱,石柱上雕出栌斗,栌斗之上
是雕刻的阑额,阑额的斗栱为一斗三升式,柱间斗栱为人字形叉手。叉手为弧形,向外撇
出,尾端微微上翘。结合四角攒尖顶、人字形叉手尾端上翘两个特征,研究者认为此窟可
能开凿于北齐。窟内为素壁,并无龛像,属于禅窟,窟内残存有清康熙四十六年的题记。
“另据《嘉靖太原县志》载:法华寺在县西北十五里,北齐天保二年(551 年)建,赐额
开化,寺后凿石通蹊一里,依山刻佛像,隋仁寿初(620xx 年)建佛阁,改额净明。唐武德
三年(620xx 年)李渊自守河东来游于禅之后,复改为开化寺。会昌甲子岁(844 年)佛阁废
毁,乾宁二年(895 年)重修。宋淳化元年(990 年)修释迦如来舍利塔二座,塔高二丈。元
末(1368 年)废毁,只存僧房舍利塔。明洪武十八年(1385 年)”晋恭王重建。
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前,于后晋自运二年(945 年)“曾在此修建佛阁,名曰庄严
”阁 ,高五层,每层十三楹,将高 200 “ ” “尺石刻大佛,庇盖于内,同时建 雁塔蜂台,修 鹿
”苑鸡园 。大阁凌云,气势非凡,豪华之极。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 ”庄严阁 等建筑塌
毁,从此大佛便被掩埋于山石、残砖、碎石、泥沙之中。明晋恭王朱棡镇守太原,重修开
化寺,实际是只修了前寺院,即现在的开化寺,后寺院未修,大佛亦因湮埋不为后人所
知。
1980 年太原市南郊区地名办公室在地名普查中,发现大佛遗迹。1982 “年顺势探索 大
”肚岩一名的来历时,实地勘测实为大佛胸部,其高有五丈多,宽约 8丈,头部尚未找
到,仅现找到的颈部高达五尺,真经一丈五,胸以下部分仍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整个大
佛还有待发掘现已露面佛身及其周围发现的建筑遗迹,经与史籍记载相吻合。目前已引起
国内有关史学界的关注。
介 山西蒙山大佛的 游 篇绍 导 词 2
始建于北魏,现在已经是我国第二大悬空寺,也叫土楼观,这里是丝绸之路南线必经
之路,所以在这里流下了许多有名和尚的脚印,几千年的风雨将这的巨大佛像洗刷为了北
禅寺一道靓丽的风景。
史称北禅寺,位于西宁市北山,依山傍水,发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里凹进,形成大小
“ ”不等的洞穴,素有 九窟十八洞之称,红崖间殿宇高悬,栈道回廊,将殿宇楼阁与洞穴相
连,使殿中有洞,洞内套洞,洞中塑有佛道诸神像,被称为中国第二座悬空寺。现有的洞
“ ”窟中还保留着部分从隋唐至永庆年间的壁画,艺术价值很高,曾有西平莫高窟之称。东
侧倚山矗立着一座高达30 “ ” “ ” “米的巨大佛像 露天金刚 佛家称 内佛 ,道家称 西王母现
”影,雄浑粗犷;山顶有一座宁寿塔,每当,烟雨蒙蒙,山隐雾中,远望雾中殿宇。楼塔时
“ ” “隐时现, 北山烟云 因此得名。在历史上北山寺有过很多的名称。明代以前山上有神
” “ ”祠 ,故有土楼神祠 之称。
“ ”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赐名为 永兴寺才有了寺的名称,距今已有580 十年的历史。因楼
“ ”层迭起,层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楼,故有土楼山 之称。北魏旅行家郦道元跆跋涉到西
宁,登临土楼山,他的《水经注》中写道?“湟水东流,经土楼南,上有土楼,北依山
” “ ”原。峰高三百余尺,有若削成。 土楼有道教庵观,故有土楼观之称。北山像一只奋翼
“ ”欲飞的雏凤,而土楼山又似一只雏凤的翅翼,从此又多添了一个雅号叫 凤翼山 。虽然名
称很多,但北山寺是人们最习惯的叫法。其山中寺观是西宁地区的一大名胜古迹。由于它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独具一格的风貌,成了人们游览的场所。在北魏时期《水经
注》记载了北山寺,北魏时青海形势图中也标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 今西宁城 。可
见北山寺知名度是相当高的。
北禅寺是依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这里几乎水平状的紫红色砂岩、砾岩,其间
还夹有石膏和芒硝层,岩性软硬相间,长期地质时期流水、风化等营力作用下,以赤壁、
洞穴、险峰为主要特征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发育。软岩层向里凹进,形成大小不等的洞
“ ”穴,当地人称九窟十八洞,洞内塑有玉皇、观世音、文殊、普贤、关云长等神佛像。洞
“ ”壁上所绘的神像图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汉、藏佛教绘画艺术风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
称。硬岩层向外凸起,犹如屋檐,庙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悬,栈道回廊将殿宇楼阁与
洞穴群相连,使殿中有洞,洞内套洞,洞中藏佛,栈道回曲廊紧靠悬崖,甚至悬空架设,
可称得上一座名副其实的悬空寺了。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于鄯州(今西宁)有信徒作龛于土楼山断岩之间、藻井绘画、雕
墙故壁、建筑寺阁栈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时。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道教进入土
楼山是清代末年的事。魏明帝五年前后,后凉吕光占据武威、河西走廊,丝绸北路不通,
摘要:
展开>>
收起<<
介绍山西蒙山大佛的导游词(精选3篇)介山西蒙山大佛的游篇绍导词1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 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由于寺毁阁倾,大佛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仅见胸颈部分,胸宽25米,高17.5米,颈部直径宽五米。目前做为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开发之中。 蒙山大佛,也称晋阳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现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littere...
分类:实用范文
价格:免费
属性:5 页
大小:44.34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