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山西景点导游词(精选13篇)

免费
经典山西景点导游词(精选 13 篇)
典山西景点 游 篇经 导 词 1
各位游客: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来到太原。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大家介绍
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
于山西中部,辖 3县1市6区,总面积约 7000 平方公里,其中城区 168 平方公里;总人口
约280 万,其中市区人口 160 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
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 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
市内高楼商厦比肩 立, 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 随街延伸,尽 壮 的 代都市气耸 绿 树带 显 观 现
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
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
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
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
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
“ ”有 锦绣太原城 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 2400 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
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
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 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
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 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
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
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 453 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
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
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
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
“ ” “ ”称 三家分晋 ,因有 三晋 之说。到公元前 403 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
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 17
年,公元前 386 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
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
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
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
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 13
米,周长14 公里的大城市。 晋南北朝 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 、前燕、前东 时 赵
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 396 年,北魏40 万大 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军
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 532 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
“ ”为别都 。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
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 27 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 12 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
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
貌为之一新。
“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 发样之地 ,
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 米、周 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
城西边筑起高13 米、周 4公里的 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 。在此同 ,隋 帝仓 宫 时场
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
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
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
“ ”过,被人称为 太原公子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 617 年誓师晋阳,当年
11 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先被
“ ” “ ” “ ”定为 北都 ,后又改名 北京,最后又恢复为 北都 。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
《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
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 米,周长21 公里,内里包括 城、大明城、新城、宫 仓
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
“ ”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 晋渠 ,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
“ ”入东城。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 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
“ ”称 连城 ,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
体,共有城门24 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 西京,随后继为后晋、
“ ”后汉、北汉的 国都 ,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
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
“ ” “ ” “ ”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 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 虎 之地,故
“ ”又有 龙城 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
年(公元 979 年)“ ”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 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
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
“ ”阳成 龙 ,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 1400 多年的晋阳
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 982 年,焚灌晋阳后不
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 10 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
“ ” “ ”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 、 太原 旧名,便在这
“ ”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 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
“ ” “ ”断 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 字形,
“ ”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
“ ”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 锦绣太原城 。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春秋时代有著名建
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著名诗
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书画家米芾;金代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
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著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
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
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
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让我们逐一加以品味。
典山西景点 游 篇经 导 词 2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
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
“ ”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 年 外用兵, 内 行民族 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 荒连对 对 实 压 饥
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
“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
”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
“ ”——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 表里山河 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
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
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
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
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
“ ’”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
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
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
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
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
“ ”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首民谣
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
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
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
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
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
政策, 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 治,但客 上 和了社会矛盾, 了 民的生虽 统 观缓调动农产
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 的 村人景大启告老 后,集 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东贾还乡 资
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
“ ”座,刻有 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
摘要:
展开>>
收起<<
经典山西景点导游词(精选13篇)典山西景点游篇经导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来到太原。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大家介绍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立,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随街延伸,尽壮的代都市气耸绿树带显观现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littere...
分类:实用范文
价格:免费
属性:22 页
大小:76.2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