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的读后感700字(通用3篇)

免费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 700 字(通用 3篇)
关于 的 后感论语 读 700 字 篇 1
“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
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
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 20xx 多年前的孔
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
∶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 君子
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孔子说: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
“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论语》引孔子的话说: 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 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
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 人洁以进,
”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
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
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
“ ”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 学以致用 。子曰: 诵《诗》三
”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也就是说,熟读《诗
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
“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
”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
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 学 《 》,我懂得了 多做人、 世的道理,更 我明白了关于学 和过 习 论语 许 处 让 习 读书
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
关于 的 后感论语 读 700 字 篇 2
“ ”自从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来,儒家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人的思想。直至 20
“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
”的工具 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
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
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 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
” “ ”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 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
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
“ ”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
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 ”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 君子动口不动手 、 观棋不语真君
”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
“ ” “ ” “ ”称,是理想的 中庸的人。比如 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
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
“《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
” “ ”戚 、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
“” “”“守 周礼 ,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 正名,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
” “ ”足 。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因此,当鲁国大夫季
“ ” “ ”氏 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 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 克己
” “ ” “ ” “ ” “ ”复礼为仁 。克制自己,遵循 礼 ,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 ,这里爱的 人 是指上
“ ” “ ”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 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 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
“ ” “ ” “ ”把仁当作人的标准: 仁者,人也。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
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
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关于 的 后感论语 读 700 字 篇 3
“ ”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
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
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
“ ”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
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
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 人的班
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
……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
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
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
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
——“ ”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
…… “ ”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 但是正是这样的 不耻下问 而造就了许
多 人。伟
“孔子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
” “言 ,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
” “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 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
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
”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
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
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
“ ”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
盛、礼仪之邦。
标签: #读后感
摘要:
展开>>
收起<<
关于论语的读后感700字(通用3篇)关于的后感论语读700字篇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文海小编1
分类:心得体会
价格:免费
属性:3 页
大小:40.23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