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体会(通用20篇)
![](/assets/c5106e1f/images/icon/s-docx.png)
免费
学中医体会篇一
中医会议是医学界的重要活动之一,它为中医学领域的学者和临床医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
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平台。近日,我参加了一场中医会议,并从中受益匪浅。在此我将
分享我对中医会议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医会议是一个广袤的学术殿堂。会议上,各路中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学
进行探讨和发表论文。他们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医理论、诊断方法以及中药的研究等等。而
这些内容正是中医学领域的基础和支柱。通过参与会议,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学的广度
和深度。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这使我对中医学
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研究中医学的决心。
其次,中医会议是一个领悟经典的机会。在中医会议上,许多学者以经典医案为例,解读
了中医经典中的诊治原则和方法。他们将古代医书中的理论与现代医学进行了结合,寻找
到了许多可供我们临床借鉴的方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
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总结和优化,已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治疗智慧。只有不断研读
经典,解剖其中的精髓,才能真正领悟和传承中医学的精神。
第三,中医会议是一个深化学术交流的平台。会议期间,我结识了许多中医领域的专家和
同仁。我们畅所欲言,讨论着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这不仅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
经验,也扩大了我的人脉圈子。通过与专家们的交流,我发现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不同的
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思路。这让我明白,只有通过多元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不
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并改进临床疗效。
第四,中医会议是一个触动感悟的时刻。在会议期间,我听到了很多成功治疗疑难病例的
报告,这些案例展示了中医的独特治疗思路和方法。这激发了我对中医学的热爱和钻研的
激情。另外,还有许多患者分享了他们通过中医治疗获取健康的经历和感激之情。这让我
深深地明白,作为中医医生,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诊断和治疗,更是给患者带去希望和健
康。
最后,中医会议是一个思考未来的契机。在一些专题研讨会上,我了解到了中医学面临的
诸多挑战和问题。例如,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中医医生的培养模式等等。这
引发了我对中医未来发展的思考。我深信,只有坚持科学研究,不断拓宽中医学的应用领
域,并推动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医才能持续发展并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
献。
总之,通过参加中医会议,我对中医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拓宽了我的眼界。会议中的
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让我受益匪浅。我深信,只有不断学习和研究,加强交流和合作,中
医才能日益完善,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为中医事业的发
展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学中医体会篇二
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结合生活实际融深奥医理于浅显地生活常识当中。中医基础理论重于
思辨、抽象、实践性强,但弱于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差。因此,在学习中,注意结合自
己既往的文化知识及生活常识进行理解,常常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联系夏天长期在河水中浸泡的石头或其他物体的表面所生苔藓形状为例,来理解滑腻
之性状,说明舌苔滑腻与水湿的关系,并由此理解湿性粘腻的致病特点。结合既往临床实
践,融抽象理论于常见病证之中。如人体皮肤受凉之后,可见恶寒、无汗,鼻塞流涕,胸
闷咳嗽等感冒症状,中医给以宣肺解表药物治疗后,感冒痊愈。以此说明肺主宣发、开窍
于鼻、在体合皮的医学道理。
也发现这门学科跟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其发展过程当中也不断
吸收外国文化,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一些中草药,大都原产地都不是中国,
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提高中医素质,中医从业人员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
功应具备以下三个步骤:
中医的临床工作分为识病、辨病、立法、处方、用药五大环节,最终必须落实在方药上。
如果没有精确的处方,绝对不会有好的疗效。故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
“ ” “ ” “ ”蒙三件宝 。 汤头 即 方歌。中医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
“ ” “ ”解》辅行。要求 汤头 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 脉诀是指脉学
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
“ ”故云脉必 二李 。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
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
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尽管有些内容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但仍为广大中医所喜
“ ” “ ”爱。除上述三件宝 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针灸歌赋 。众所周知,针灸是国粹,是中医走
“ ”向世界的 利器 。要想学好针灸,熟诵歌赋是必备的基本功。诸如:十四经循行、主病、
穴位分寸歌、标幽赋、金针赋、通会指要赋、流注指微赋、胜玉歌、玉龙歌以及十二经子
“ ”母补泻、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诀均应熟背如流。俗话说: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以上第
“ ”一步功夫,属中医的 背诵功 。
“背诵功之后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强古文和医史的学习。古人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器。中华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中医文化,不愧是伟大的宝
库,等待后人去努力发掘。而这些文献均是用古文写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工夫,势必很难
理解。如文字的构成、词汇的衍变、语法的差异及古代文学常识、古天文学知识等等均需
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学习医古文非常困难。
文言文学得好,犹如与古人相与对坐应答,能进行跨时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
“ ”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钥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须 学好古文 。
任何事情,任何学问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不管学什么都必须了解本门的发展史。搞政
治要学政史,搞文学要学文学史。当然中医也不例外,也应学好医学史。只有学好医学
史,才能了解各朝各代的名医、名著及其学术观点,也就是说要了解这些名医名著是在何
等历史背景和客观条件下形成的。同时也应了解前世名医的奇闻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
岁学医,三十五岁就能临证而成大家。叶天士十四岁学医,先后师从十七人等。这对一个
中医的学习和成长均有一定的启发。然而今人视学史为多余,似乎与临证无关,实属大
谬。
学古文具备了读古书的能力,学医史明确了读古书的取舍,在选书读书过程中,自然不会
陷入歧途。同时还要博览历代医家的医论、医著、医案,对历代医家的成果有一个框架性
“ ”得了解,对学术理论的构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第二步功夫为 基础功 。
要想学好中医,则必须精读一些古典医籍,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
要略》、《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神农本草经》、《医学心悟》等。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
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
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
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
“ ”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 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 。
(《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
“ ”为纬。其中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
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
“ ”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 八纲八法 之作,且书中载有很
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
“ ”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
“ ”如上所述,背诵功、基础功、构架功为 真中医 必须具备的三步功夫。在这三步功的基础
上,进而博览群书,淹通众家之长,并广泛吸取今人经验,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古人
“ ” “云: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早临床、多临床,从而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的铁杆 真中
”医 。
漫漫岐黄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中医体会篇三
中医社是一个由中医爱好者组成的社团,旨在传播和推广中医药文化。社团成立于 10 年
前,目前已拥有近百名会员。中医社定期举办各类中医健康讲座、工作坊和义诊活动,吸
引了许多对中医药感兴趣的年轻人。在加入中医社的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中医
的知识,而且还有许多感悟和体会。
第二段:中医药的心态。
中医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的概念。在中医药学中,心态对于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至关
重要。中医药强调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通过调整情绪和改变心态来达到治疗的效果。在
中医社的学习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心态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调整身
体体内的能量平衡,帮助身体自我康复。因此,我意识到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保持健康非
常重要。
第三段:中医药的养生之道。
中医药以养生为核心,强调预防为主,注重整体的调养。在中医社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
中医药的养生之道。中医强调五脏六腑的平衡和经络的通畅。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养成良
好的饮食习惯、适当锻炼身体等方式,可以达到调养身体的目的。我开始注重睡眠质量、
均衡饮食的摄取、适当的锻炼身体等,这对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四段:中医文化的传承。
摘要:
展开>>
收起<<
学中医体会篇一中医会议是医学界的重要活动之一,它为中医学领域的学者和临床医生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平台。近日,我参加了一场中医会议,并从中受益匪浅。在此我将分享我对中医会议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中医会议是一个广袤的学术殿堂。会议上,各路中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医学进行探讨和发表论文。他们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医理论、诊断方法以及中药的研究等等。而这些内容正是中医学领域的基础和支柱。通过参与会议,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学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这使我对中医学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研究中医学的决心。其次,中医会议是一个领悟经典的机...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相关推荐
-
VIP免费2025-02-10 999+
-
VIP免费2025-02-10 999+
-
VIP免费2025-02-10 999+
-
VIP免费2025-02-10 999+
-
VIP免费2025-02-10 999+
-
VIP免费2025-02-10 999+
-
VIP免费2025-02-10 999+
-
VIP免费2025-02-10 999+
-
VIP免费2025-02-10 999+
-
VIP免费2025-02-10 999+
作者:文海小编1
分类:心得体会
价格:免费
属性:21 页
大小:65.71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