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建设方案
![](/assets/c5106e1f/images/icon/s-docx.png)
免费
一、指导思想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落实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
”效、生活富裕 总体要求,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乡村生态功能需要,深入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江海田园特色美丽乡村,构建城乡高质量发
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总体目标
建立多规合一、城乡融合、全域覆盖、分级分类的村庄空间规划体系,合理明确乡村发展
空间载体,优化乡村建设用地布局,逐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引领村庄建设规范有序,推
进农村建设用地稳步减量化,实现村庄风貌、人居环境、设施功能的提升。在 20xx 年底
全面完成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基础上,确保两年内稳步实现实用性村庄规划全覆盖,为
实施乡村振兴夯实规划基础。
三、基本原则
“ ” “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内涵,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树立 多规合一 和 存
” “ ”量规划 理念,按照 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 的思路,进一步优化城
镇村空间布局,调整完善村庄分类,加强乡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因地制宜,科学编
“ ”制 多规合一 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
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高标准、高水平引领乡村建设。
四、总体要求
(一)优化完善镇村布局规划
1.明确不同乡村地区发展要求。结合新型城镇化及县(市、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目
标,合理确定进城、入镇、留乡人口比例,确定差异化的村庄发展思路。
(1“ ”)城市及重点镇周边地区应合理控制村庄发展,引导 进城入镇 ,加快形成相对稳定
的村庄格局,每个行政村宜保留 1个规划发展村庄。
(2)农业功能区要适度提高规划发展村庄数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留乡村
民向规划发展村庄集聚,原则上 3平方公里左右行政村宜确定 1-2 个、5平方公里左右行
政村宜确定 2-3 个规划发展村庄。
2.合理确定不同自然村庄分类。在综合分析研究村庄发展条件基础上,将现状村庄因地制
宜划分为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和其它一般村庄。
(1)集聚提升类村庄。优先选择村委会和撤并乡镇政府驻地、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省
级美丽乡村、三星级康居乡村及有一定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等村庄。其它现有规模较
大、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原则上应尽可能确定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强化公共资源配置和
建设,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推动村庄适度集聚。
(2)特色保护类村庄。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具有产业特色
等村庄应确定为特色保护类村庄,注重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保护,塑造与周边环境融
合的建筑和空间形态特色。
(3)城郊融合类村庄。指城市及县城城关镇周边、处于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村
庄,应综合考虑与城市的发展关系,适度发展城市配套服务业,统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城市后花园。
(4)搬迁撤并类村庄。指与城镇发展、产业布局、生态管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相矛
盾需要实施规划控制的村庄。其它需要确定为搬迁撤并类的村庄,应进行充分论证,防止
大规模撤村并点。
(5)其它一般村庄。指目前看不准、暂时无法分类的村庄,留待后期进一步观察和论
证,近期应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
3.引导规划发展村庄合理布局。综合考虑自然村庄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加强对水
网地区、沿江沿海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遵循乡村传统肌理和格局,注重在原有
村庄形态和肌理上改善居住条件,保护乡土文化和乡村风貌。
(1)依托现状进行整治扩建,合理确定相对集中式、组团式的村庄布局模式,划定空间
管控边界,严格控制村庄无序蔓延,引导村庄有序集中集聚,加快形成布点合理、相对稳
定的村庄格局。
(2)合理优化原农民集中居住区,现状建设规模较大的(超过 20 户)要加强与周边村庄
协调发展,引导拆迁农户集中安置,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现状建设规模较小(少于 20
户)且没有发展需求的,原则上要控制其发展。
(二)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
1.分类指导村庄规划编制。根据村庄发展实际需求,合理确定规划编制内容深度和工作重
点,因村制宜,分类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1)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及有较大建设需求的村庄,要围绕产业发展、居民点建
设、配套设施完善等实际需要,合理确定村庄发展目标、土地利用布局优化、耕地和永久
基本农田保护、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布局、农村居民点设计、历史文化传
“ ”承、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布局、近期实施计划等规划内容,编制 多规合一 的实用性
村庄规划。
(2)其它村庄可简化规划编制内容及深度,只规定村域用地布局、国土空间用途管控、
“ ”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及人居环境整治等基本内容,形成 两图、两表、一库、一清单
(村域土地利用现状图、规划图,规划指标表、土地用途结构调整表,规划数据库,规划
项目清单)规划成果。
2.明确村域用地布局。落实上位规划约束性指标,合理安排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建设空
间,统筹村庄各类用地布局。
(1)农业空间。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及粮食生
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完善农田水利配套设施,保障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园
合理发展空间。
(2)生态空间。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细化明确生态空间保护范围及要求,
优化乡村水系、林网、绿道等生态空间格局,系统保护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
(3)建设空间。合理安排农村居住、公共服务、公用设施等用地布局及规模,保障乡村
产业发展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落实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不少于 10%的建 用地设
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合理预留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不超过
5%),用于农村公共公益设施和零星分散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使用。
(4)村庄建设控制区。搬迁撤并类村庄及零星分散农户应划入村庄建设控制区,严格控
制新建、翻建、改(扩)建住房。其它现状规模小于 20 户(不含里下河地区)的孤立居
民点,原则上应划入村庄建设控制区进行管控。
3.强化村庄居民点设计。聚焦村庄居民点建设重点,延续村落水、田、路、房传统格局,
合理确定村庄空间形态,引导村庄建设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形成统一且富有变化的江海
“ ”田园特色乡村风貌,延续乡村本土记忆,避免 千村一面 。
(1)村庄平面布局。整治提升为主的村庄,应在原有村庄形态基础上改善居住条件,考
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可行性、经济性,合理划定村庄建设控制边界,条带状村庄宜控制
在1公里范围内,防止无序蔓延。鼓励采用填平补齐、联合改造等方式进行改建扩建,灵
活布局独栋、双拼、联排建筑,有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新建农村居民点要合理确定
建设规模,建筑空间布局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注重村落的自然错落有致,合理布局公共空
间,多样化组合建筑院落,避免再次形成行列式、兵营式的呆板布局。
(2)村庄风貌引导。充分依托现状水系、田园、道路、植被等构建村庄特色空间,塑造
村庄、田园有机融合的乡村风貌。既有农房改造应避免过度装饰,色彩、风格要与周边协
调。新建农村居民点风貌要整体统一,空间形态与原有村庄肌理相协调,不宜采用欧式、
美式等外来建筑风格及明度高、过于鲜艳的色彩。严格控制农房建筑体量,个人自建住宅
建筑层数一般不超过三层。鼓励吸取当地传统民居特色元素和文化符号,充分运用地方建
筑材料和传统建造工艺,传承村庄传统风貌。
(3)乡村景观设计。充分挖掘村庄自然、人文要素及乡土建筑特色,结合村庄入口、滨
水空间、活动广场等公共空间营造体现村庄乡土文化和乡风民俗特色的景观。村庄入口可
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活动场地与建筑空间营造等突出景观效果。滨水空间应增强亲
水性,合理采用水生植物驳岸、植草护坡驳岸等生态方式,依水就岸建设带状游园或面状
游园,设置滨水步道、亲水平台、休闲小广场。活动广场应结合公共服务功能与公共建筑
配套建设,设置休息、健身和文化设施等。
4.加强村庄设施配套。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要求,分级、分类配置公共
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合理确定各类设施用地布局及其建设规模。
(1)分级分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按行政村、规划发展村庄两级配置村庄公共服务设
施,行政村应统筹配置党群服务、文化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卫生室、警务室等设施,鼓
摘要:
展开>>
收起<<
一、指导思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落实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乡村生态功能需要,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江海田园特色美丽乡村,构建城乡高质量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二、总体目标建立多规合一、城乡融合、全域覆盖、分级分类的村庄空间规划体系,合理明确乡村发展空间载体,优化乡村建设用地布局,逐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引领村庄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稳步减量化,实现村庄风貌、人居环境、设施功能的提升。在20xx年底全面完成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工作基础上,确保两年内稳步实现实用性村庄规划全覆盖,为实施乡村振兴夯...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文海小编2
分类:企业文化
价格:免费
属性:4 页
大小:41.61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