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案教学设计
![](/assets/c5106e1f/images/icon/s-docx.png)
免费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 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
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
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
……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的有
名,缘于其非同一般的励志作用。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
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
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
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 “ ”安乐也。 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也就是说,一个
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
驳的力量。前者用了 6“ ”个于、5“ ”个 举 字,来概括列举 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 生于忧
”患 的观点。第二段的 6“ ” “ ”个 其 字表明了 上天 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
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
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
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
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许多人将逐字逐句的串译串讲奉为经典,奉为至尊,视若祖传秘方,不可
逾越。我则认为,强调诵读,方为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
这篇名文的教学重点,如果定位于学生的诵读,而且是大声诵读,当是没有问题的。因
为,心理学教授吴忆峰先生曾讲过格律诗的背诵方法:先把第一二句大声读出来,然后合
上书回忆;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大声读,然后再合上书回忆;然后大声读三四句,然后再
合上书回忆;再后是一至四句连起来一起背。这样反复下来,一首格律诗便背下来了。这
是比较快捷、比较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其实我自己背书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没有像吴先
生那样去总结罢了。
“ ” “本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 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 读准字音,读
” “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教学方法的定位是 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
”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
法。我想,如果每课都能积累一点,若干年后,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
养也就会大大提高。
三、我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大声诵读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事业上要想成功,就要经历磨难或者挫折。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 ”(一)以 发 举 的意义解释引入
“ ”“ ”先从 发 举 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
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 ”“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 发 举 的意思,
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
在这段时间里,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
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
(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
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
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读第 2“……段: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加点词为重读)
4.再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读的环节相当重要,它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而放声朗读则是促使学生全
身心投入、使他们心无旁骛的最好方法。通过这几轮读,学生对全文的内容已基本上有了
“ ”一个整体的轮廓,为随后的 知 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读第 1段
第1段的内容和写法前面已有分析,教读的程序是:
1.指定让一个男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是否符合老师所提出的朗读要求,后进行
评价。
2.齐读,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从中悟出文章列举 6位名人的意图。
3.让学生提问,引导启发学生解答。
4.老师归纳性提问,引导学生抓本段重点。
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 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让学生
① ②渐渐明确: 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 排比的句式使
③ ④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 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给
我们写作议论文提供了范例--概述。
(二)教读第 2段
“这一段是名句,反复地读、熟读成诵是重点,而熟读成诵了,就收到了 书读百遍,其
”义自见之效。
1.指名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后发表评论。
2.全班女生读,依然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读出古文的美
感。
3.老师引导男生进行鼓励性评价。
4.提问,培养发现问题(质疑)的能力。
5.老师启发性板书:(附文后)
解释:所有加点的字均为使动用法;下画线的词为通假字。
6.让学生合上书本,看黑板,读出课文第 2段,共二遍。
7.老师擦掉板书,让学生背诵第2段。
摘要:
展开>>
收起<<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的有名,缘于列同一般的励志作用。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shokzz
分类:教学资源
价格:免费
属性:4 页
大小:40.03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