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重建调研和工程报告_灾后重建调研报告
免费
地震灾后重建调研和工程报告
姓名:
专业:
学号:
日期:
20xx 年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计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一瞬间天堂变地狱,成为
国人永远的痛。近几年来大地震也是屡见不鲜,20xx 年10 月31 日20 时2分,台湾花莲
发生里氏 6.7 级地震,20xx 年4月20 日四川芦山 7.0 级地震,20xx 年4月14 日青海玉树
7.1 级地震,对于间接经历了芦山地震的我来说,地震给人带来的第一感觉就是恐惧和慌
张,面对地震灾难,只有去认识和了解,合理设计和修建房屋,才能将地震损失降到最
小。
地震简介
板块边界运动形态使得板块边界地区的地壳发生弹性变形而产生应力,一旦超过他的抵抗
阻力时,地壳即会错动反弹至没有应变的位置,板块在运动中相互摩擦而震动,这就是地
震。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换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
震带。
—我国主要位于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四川的地震主要集中在龙门山地震带上。地震主
要分为四大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人工地震。
地震危害
纵观历史,每一次大地震都给人类的生命,身心,生活方面带来巨大的损失。地震的突然
性和预报技术欠发达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随着城市化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混凝
土,水泥等的应用也增加了地震的危害性,同时,地震对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方面造成
的破坏也是难以估计的,煤气管道破裂,大型储气设备被震毁,容易引发城市火灾,可见
防震形式十分严峻。地震也给个体带来巨大的伤害,除了死亡群众外,大地震过后都会产
生大量残疾人,他们承受着身体的痛苦,虽不至于失去生命,但他们生活却变得异常艰
难,经济陷入窘境,除了物质和躯体伤害外,还给人心理造成了了巨大的冲击。在地震失
去亲人或者自身致残都可能导致价值信念,性格等的改变,引起社会不安定。最后,地震
最基本直观的破坏:房屋倒塌,道路破坏,地表破坏(山体滑坡,堰塞湖等)。
如何减轻地震危害
下面就要讨论如何减轻地震所带来的危害,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提高预警能力,选择合适
建设场地,提高工程结构抗震能力。一.提高 警能力。在大地震 生几秒后 出警 ,预 发 发 报
抢在地震波到达之前为人们留出可能的逃生时间,这是地震预警希望做到的。地震预警,
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
的地方进行预警。地震预测与地震预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在地震发生之前进行,后者
在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进行。地震预警系统并不能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但它能在地震发生
之后,告诉那些可能受到影响地区的人们地震波到达的时间。例如北京的首都圈地震预警
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 7秒内发出地震预警警报。但是,因为法律层面的空缺和成本问
题,地震预警系统在推广方面遇到了问题,这是亟待解决的。
二.选择合适的建设场地。地震的发生会使建筑物遭到严重的破坏,地震中的地质运动会
直接使建筑结构发生破坏,而且地质条件也是建筑物破坏的一个原因。所以在抗震的预防
中,需要对建筑工程的场地做好认真的选择。
1)应选择对抗震比较有利的地理条件,比如地势开阔、地质坚硬的土地,这样在地震的过
程中,地基土的沉陷程度就会小一些,就会有效的阻止建筑物的坍塌现象。
2)避开对抗震不利的地段,比如地质较软、容易液化、河岸和山坡边缘以及状态明显不均
匀等地段。如果建筑物建设在上述地段,一旦发生地震,建筑物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甚
至是倒塌。当然在无法避开的情况下,也要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3)不应该在危险的地段建造房屋建筑物,危险地段就是指在地震中可能发生滑坡、泥石
流、地陷等自然灾害并发的地段,那样就会加大地震对房屋的破坏程度。另外,建筑场地
土的刚度大小和土的覆盖层的厚度也是影响建筑物受震害的主要原因。大量的研究调查表
明,土质越坚硬,被盖层越薄,建筑物受震害的程度就会越小,反之则会越重。
三.提高工程 构的抗震能力。我 可以通 汶川地震的灾后 研来 明。结们 过对 调 说
1)砌体结构:汶川地震时,乡镇自建房倒塌大多由于没有正规的设计和施工,墙体薄,砂
浆强度低,导致墙体承载力很低,无圈梁和构造柱使得房屋整体性较差,这些因素使建筑
物容易在地震中倒塌或破坏。位于绵竹的三层民房大 多预制板间无连接,无构造柱和圈
梁,墙体布局混乱,荷载传递路径不明确。多层砌体住宅破坏来源于构造不合理或施工质
量问题。此外,大量教学楼倒塌,由于窗间墙承载力低,延性差,预制板楼盖在调研中发
现层数越高的楼受地震破坏越严重,构造合理,施工质量过硬的砌体结构完全可以抵御大
地震。鉴于砌体结构仍是广泛使用的结构形式之一,高烈度地区应严格控制砌体结构的层
数和高度,应将城镇建筑纳入国家标准规范体系,并加以落实,严禁无圈梁和构造柱等结
构缺陷。
2) “ ”钢筋混凝土结构:柱上下端出现塑性铰,现行规范要求 强柱弱梁 ,而受损结构则表现
“ ” “ ” “ ”为强柱强梁 ,另外大量框架结构破坏倒塌源于弱柱强梁 。弱柱强梁 高估了梁端的内
力,低估了梁端的实际承载力,轴压比规定高,导致柱子过细,梁柱承载力极差偏低。短
柱是框架 构抗震的薄弱 ,短柱的破坏程度明 大于其他构件,短柱的成因大多由于结 环节显
设置填充墙,短柱因为刚度大吸收地震作用大,而且变形能力小。所以要在规范中加强对
竖向刚度变化打的量化控制。并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尽量避免形成短柱,否则应保证短柱
的承载力和延性。
3)混合结构:结构体系混乱是导致大量混合结构破坏的关键,钢筋混凝土梁柱和砌体墙
体混合称重时,因两类结构刚度的差异,加之荷载传递路径不明确,底层破坏严重。汶川
地震中大量该类建筑倒塌或严重破坏,建议在高烈度地区禁止使用。底框抗震砖墙过渡层
普遍破坏严重或完全坍塌。目前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不能反映地震作用下过渡层实际受力
状态,建议在现行规范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过渡层的抗震承载力和延性。
4)在汶川地震时,楼梯的坍塌导致学生在逃生过程中伤亡惨重,很多教学楼其他部分屹
立不倒,唯有楼体坍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板凳式楼梯的破坏程度比较严重,大量的折线
形梁式或板式楼梯在折角处严重受损。在新建施工中,施工缝处普遍发生剪切破坏,建议
改进施工方法。地震作用对楼梯的影响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楼梯对整个建筑物空间的抗
侧力作用,二是地震作用对楼梯构件设计的影响。由于楼梯是地震时重要的逃生通道,建
议相对于主体结构,提高楼梯间的抗震水平。对于抗震表现不佳的楼梯形式应进一步研
究,提高其抗震能力。
总体来说,我们要重视抗震概念设计。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 倒的目标。考
虑对抗震有利的建筑选型和结构布置,避免软弱层和薄弱层,协调好结构刚度,质量和强
度的关系。注意结构的整体性。高烈度地区应严格控制建筑物层数和总高度。
地震来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尚不能阻止地震发生。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建筑
物,构造物受到地震破坏的程度。我国将地震分为 12 度。3度,少数人有感;4—5 度,
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摇摆;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7-8 度,房屋破坏,地面裂
缝;9-10 度,桥梁,房屋破坏,水坝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 度,毁灭性破坏。所以
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往往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的最好方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
体下,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在室内
避震时,身体应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
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室外避开人流,不要拥挤乱涌,不要随便点灯火,空
气中有易燃易爆气体。
地震时注意的5条注意事项:
1)保护家人和自身的生命安全,地震的剧烈摇摆约 1分钟左右。请躲在结实的桌,台等下
面,保护头部。
2)地震时应立即关闭火源,若起火应马上灭火,关闭火源能防止灾害扩大。应养成习
惯,及时小地震也要关闭火源。
3)不要慌乱跑到室外,胡乱的跑到室外很危险。认真确认周围情况后,再从容行动。
4)打开门以确保出口,混凝土建的公寓等,有时会因为地震的摇动而使房门歪斜而打不
开,请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5)在室外应保护头部,躲开危险物体,在室外遇到地震时,应注意围墙倒塌,窗户玻璃
或招牌掉落。应道安全建筑物中或空旷地带避难。
摘要:
展开>>
收起<<
地震灾后重建调研和工程报告姓名:专业:学号:日期:20xx年汶川地震给我们带来了难以估计的物质损失和精神伤害,一瞬间天堂变地狱,成为国人永远的痛。近几年来大地震也是屡见不鲜,20xx年10月31日20时2分,台湾花莲发生里氏6.7级地震,20xx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20xx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对于间接经历了芦山地震的我来说,地震给人带来的第一感觉就是恐惧和慌张,面对地震灾难,只有去认识和了解,合理设计和修建房屋,才能将地震损失降到最小。地震简介板块边界运动形态使得板块边界地区的地壳发生弹性变形而产生应力,一旦超过他的抵抗阻力时,地壳即会错动反弹至没有应变的位置,板块...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shokzz
分类:工作总结
价格:免费
属性:3 页
大小:40.74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