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发现与创造——读《语文的回归有感》

免费
——小学语文的发现与创造 读《语文的回归有感》
乌蒙镇中心小学 顾肖
在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一位文学博士在中小学进行语文教育探索的经历作一整
体的巡礼,这样的个案有其语文教育的社会学价值。全书的主体是作者在小学所上的 10
节语文课,包括四部分:一是对课文的解读,这部分极能体现作者的文本赏鉴力。二是课
堂实录,没有任何作秀成分的、真实的、朴实的、回到原点的语文课。三是听课的特级教
师的评课。最后是作者课后的教学反思。作者陈国安老师,是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 安子 。本书以教学实录的形式,编入了陈老师的十堂小学语文课。
这些课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运用原文来进行教学,同时还引导学生将原文与改
编之后的课文进行比较,用心体会不同之处,品味文字的细微之处,培养孩子们对于语言
的敏锐、丰富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多专家老师的好评,认为这样的课堂是弥
漫着文学气息的课堂。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老师在为本书写的序中用这样四句话来
“ ”诠释书名中的 回归 :
“”安子的回归是回到教育的基础上去。
“”安子的回归是回到儿童的学习上去。
“”安子的回归是回到语文教学及语文素养的提升上去。
“‘ ’ ”安子的回归是回到本真状态上去,是 还原 。
的确,陈老师能放下大学教授的身段到小学课堂亲力亲为,和小学老师一起研究、探讨,
“这是需要勇气和实力的,这样的专家才是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这样的研究才是 真
”研究 。
在陈老师的十个课例中,我对于《珍珠鸟》一课的教学最感兴趣。这个课例除了《珍珠
鸟》课堂实录之外,还包含了陈老师写的 3500 多字的文本解读《阅读需要文化还原》、
“ “教学反思《从可怜的〈珍珠鸟〉看文学教育的 沦丧 》以及名师评课《课文无非是个例
子》。陈老师有着丰厚的语言素养,对文本的解读非常细致,也非常透彻,是一般的语文
老师达不到的。现在我们教学课文《珍珠鸟》都把它定位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上,
而陈老师认为这是一种误读,他联系作者冯骥才的写作背景,认为这是作者在经历了十
“ ” “年文革 后的反思,为探求未来中国社会走向而写作的作品。原文中有一句话 有人说,
”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陈老师认为这是文心所在,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经历
“ ” “ ” “ ” “ ”了十年浩劫的人都怕人 ,人与人的社会因为 与人斗 而 怕人 ,通篇都着意于怕人 ,
如何治疗这个已经人怕人的社会,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出发点。而苏教版《珍珠鸟》课
“ ”文中将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这一句给删去了,相当于删去了文眼,也就不是文学
作品的《珍珠鸟》了。陈老师认为,只有用文学作品的原著作为教材,文学教育才有可
能。
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在给小学生上课时能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看得出他对小学语文的
目标有着精准的把握。他用《珍珠鸟》原文给四年级的小学生上课,上课伊始,他这样问
“学生: 如果用一种鸟,或者孔雀,或者珍珠鸟,去比喻一个普通人,用哪一种鸟更合
” “ ” “适? 学生选择了 珍珠鸟 ,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陈老师又问:如果将课文中的一对
”珍珠鸟比喻成一对普通的中国人,那么你通过课文读到了怎样的感想? 学生读出了珍珠
“鸟的可爱、调皮、善良等特点,陈老师就提示学生找出原文中才有的这一句: 有人说,
” “ ”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引导学生从这一句话中去感受中国人 怕人 的特点,接着向学
“ ” “ ”生简要介绍了 文化大革命,依然围绕 怕人 二字,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哪些
地方写到了怕人,从中又读出了怎样的感想,这个感想要建立在把珍珠鸟比作中国人的基
础上。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或许有一定难度,但是陈老师总是能巧妙地进行点拨引
“ ”导,让学生从珍珠鸟身上读出中国人从一开始的怕人 到相互信任的过程。课堂最后,陈
老师希望学生就像文中那一只新生的珍珠鸟一样相互信任,做个可爱的中国人。整堂课向
“ ” “ ”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原文上出原汁原味 的过程,是一堂 语文味 十足的语文课。
“从陈老师的课例联想到联想到前不久在网上读到的一篇文章《我们的课堂教学真的 迷
” “路了》,文中针对课程改革以来的各种课例一针见血地指出: 有些名师的课迷失在了哲
”“ ”“学、美学等学科丛林中。 有些教坛新秀的课迷失在了多媒体教学的洪流中。 评优课迷
” “ ”失在了追求完美导致的虚假怪圈中。 的确,纵观如今好多语文课,确实有些 迷路 了,
让人失去了方向感,不知该往哪走了。而陈国安老师坚持将原文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比较
揣摩中感悟遣词造句的精当,感受语言的魅力,弥漫着十足的文学气息。如果没有对教材
的深刻解读,或许这样的课堂是一般的老师驾驭不了的,但我们可以努力地尝试一下。
摘要:
展开>>
收起<<
——小学语文的发现与创造读《语文的回归有感》乌蒙镇中心小学 顾肖在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一位文学博士在中小学进行语文教育探索的经历作一整体的巡礼,这样的个案有其语文教育的社会学价值。全书的主体是作者在小学所上的10节语文课,包括四部分:一是对课文的解读,这部分极能体现作者的文本赏鉴力。二是课堂实录,没有任何作秀成分的、真实的、朴实的、回到原点的语文课。三是听课的特级教师的评课。最后是作者课后的教学反思。 作者陈国安老师,是苏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安子。本书以教学实录的形式,编入了陈老师的十堂小学语文课。这些课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运用原文来进行教学,同时还引...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文海小编3
分类:心得体会
价格:免费
属性:2 页
大小:38.6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