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公园导游词(通用6篇)
VIP专免
3.0
2024-08-10
999+
45.28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北京天坛公园导游词(通用 6篇)
北京天 公园 游 篇坛 导 词 1
“ ”“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 祭天 祈谷 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
“ ”为方形,寓意 天圆地方 。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
273 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 祈谷坛 ,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
“ ” “ ” “ “为 圜丘坛 ,专门用于 冬至 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 圜丘 。两坛之
间以一长 360 ——米,高出地面的甬道 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 1200 米的天坛
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 ” “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 斋宫 ,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 神乐署 ,掌管祭
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
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又经明嘉靖、清乾隆等朝增建、改建,建筑宏伟壮
丽,环境庄严肃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
维修。历尽沧桑的天坛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宏伟的建筑风格,成为东方古老文明的写
照。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1961
“ ”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8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 世
”界文化遗产 。
北京天 公园 游 篇坛 导 词 2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天坛公园,很荣幸认识大家,更荣幸为大家导游。我代表旅行
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叫郭玉萍,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成为朋友,在游览期间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或是我们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的请大家直接和我们提出来,我们将尽
力而为,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一次美好的游览经历。今天我们的路线安排是自南向北走,
沿着南北轴线依次是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等。然后由东门出去。
现在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
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
兴建。耗时 20xx 年,距今已有580 多年历史。其占地273 公顷,比故宫大 3.7 倍,略小于
颐和园。天坛是通称,它实际有两个坛组成,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历代封建皇帝
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
殿举行祈谷礼,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扇门是北天门,沿着这里进去就是著名的圜丘坛了。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它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
(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
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
的说法。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
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是九或九的倍
数。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
之处。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 9块,第二环18 块,到第九环81 块;中层从第十环的 90
块至十八环的 162 块;下层从十九环的 171 块至二十七环的 243 块,三层共378 个"九",为
3402 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
丈(取三七),合起来45 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 有还""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
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
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
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
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现在我们再到这上面来看看这块天
心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
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相信大家懂得这是一种声学现
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
来。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
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
归心与一致响应。大家不妨站到上面去亲身体验一下。
好,现在我们继续往前走,这座殿宇就是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
19.5 米,底部直径 15.6 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
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
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
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进到这里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注意我们
周围的这圈围墙?这就是颇负盛名的回音壁。围墙周长 193.2 米,直径 61.5 米,墙高 3.72
米,厚0.9 米。它的奇特之处并不是在它的外观上,而是在于同刚才的天心石相似的声学
现象。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
话一
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大家有兴趣的就去试试吧。
我们现在从皇穹宇的西面出来,在这里有一株古柏,名为九龙柏,是国家著名的古树
之一,树干扭结纠屈,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故此得名。大家看上面挂着的红色的标
志牌,这种标牌的颜色其实也是有讲究的,标志红牌表示一级古树,标志绿牌表示二级古
树(100 以上国内外稀有的或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据传这
棵古柏生长于建坛之前,已有近千年历史,所以挂红牌来展现它的价值。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叫做丹陛桥,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因
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这是一条南北走
向的石砌台基大道。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
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
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 ,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
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
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
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
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三重
檐逐层向上收束,作伞状,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长檩及铁钉,完全
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众多的枋、木兑、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初名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圆殿,并自上而下依次
覆盖青、黄、绿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 年)改为今名,同时一律改为
覆盖深蓝色琉璃瓦,以象征蓝天。光绪十五年(1889),该殿毁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样重
建。陈列于殿前的青铜大鼎炉,均是几百年前的文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设
立的。里层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龙井柱",柱高18.5 米,底部直径 1.2 米,两人也难
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 根朱红金柱,象征一年 12 个月。外层的12 根檐柱,
象征一天的 12 个时辰。中层12 根金柱和外层12 根檐柱相加为24 根,象征一年中的 24 个
节气。金柱、檐柱和龙井柱相加为28 根,象征周天 28 星宿。再加大殿宝顶藻井周围的8
根童柱,共计36 根,象征 36 天罡。宝顶中心的雷公柱,则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时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
祈谷坛寝宫之称。后来,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旌旗、仪仗、乐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内藏不
少祭祀文物,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蜡像,常年供游人观览。
现在在我们左手边的是七星石位于长廊东南侧的旷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块。但为何
称作"七星石"呢? 据传说,明永乐帝迁都北京时,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坛庙建筑,但难找
到合适的地方。这时,有一晚他梦见天上北斗七星落地于此,谓之天遂人意,为其解了不
决之难,从而降旨于此地建造祭坛。 据资料记载,七星石为明代嘉靖九年,经人工雕凿
后而置于此处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对他说,祈年殿东南方太为空旷,这对他
的皇位、寿命不利。于是便设七星石在此,以镇压风水。在七星石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
头,据说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设于七星石的东北方向,
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这里是天坛的东门,关于天坛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我为大家在这次游览给予的配合
表示感谢,谢谢大家,若是在游览中我有什么做得不够的请大家见谅。希望大家接下来旅
途愉快,再见。
北京天 公园 游 篇坛 导 词 3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在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场
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 年), 以后经过不断的改扩建,至清乾隆年间最终建成。
天坛占地达273 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 皇穹宇、斋宫、神乐署、牺牲所
等。1918 年辟为公园。
天坛分为内、外两坛,内坛由圜丘、祈谷坛两部分组成,内坛北部是祈谷坛,内坛南
部是圜丘坛,一条 360 米长的丹陛桥连缀两坛,两坛的主要建筑就集中在丹陛桥两端,
丹陛桥南端有圜丘、皇穹宇,北端有祈年殿、皇乾殿。丹陛桥也称海攫大道 , 是一条巨
大的砖砌高台商道,也是天坛建筑的主轴线。在丹陛桥的东侧建有与天坛祭祀功能相适应
摘要:
展开>>
收起<<
北京天坛公园导游词(通用6篇)北京天公园游篇坛导词1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位于正阳门外东侧。坛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四周环筑坛墙两道,把全坛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总面积273公顷,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 “”内坛以墙分为南北两部。北为祈谷坛,用于春季祈祷丰年,中心建筑是祈年殿。南“”“”““为圜丘坛,专门用于冬至日祭天,中心建筑是一巨大的圆形石台,名圜丘。两坛之间以一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甬道丹陛桥相连,共同形成一条南北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 “”“”西天门内南侧建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西部外坛设有神乐署,掌管...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