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聚餐礼仪知识(通用28篇)
![](/assets/c5106e1f/images/icon/s-docx.png)
免费
中餐聚餐礼仪知识(通用 28 篇)
中餐聚餐礼 知 篇仪 识 1
中餐餐具的摆放与使用方法
中餐的主餐具包括筷、匙、碗、盘等;中餐的辅餐具(即在用餐时发挥辅助作用的餐
具)有:水杯、湿巾、水盂、牙签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上方,酒杯放在右
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杯中,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
的座子上。
① 取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己面前再动筷,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取菜不要过
多,更不能端起菜盘往自己盘里拨。
② 如果要取远处食物,不要站起来去拿,可请邻座或服务员帮助。
③ 进餐时应闭着嘴细嚼慢咽,尽量不发出声音。嘴内有食物时切勿说话,更不要大声
谈笑,以免喷出饭菜、唾沫或让别人看到口内的食物。
④ 喝汤时不要发出响声,汤菜太热,稍凉后再食用,忌用嘴吹去热气。
⑤ 如果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菜肴或主人为自己夹菜时,不要拒绝,可取少量放在自己
的餐盘内。
⑥ 上虾、蟹时,有时送上水盅供洗手用,水面洒有玫瑰花瓣或柠檬片,切勿当作一道
汤食用。洗手时两手轮流沾湿指头,然后用餐巾或小毛巾擦干。
⑦ 就餐过程中,不可玩桌上的酒杯、盘碗、刀叉、筷子等餐具。
⑧ 如果不小心将餐具碰落,或者将酒水碰洒,不要着急,应向邻座致歉并请服务员再
另送一套。
⑨ 吃剩的菜,用过的餐具、牙签及骨、刺等都要放入盘内,忌随意乱扔。
⑩ 剔牙时要用牙签,而不要用手指,并用手或餐巾遮口。
中餐聚餐礼 知 篇仪 识 2
应邀做客时,应按时到达约定的地点。先进餐室者要主动把较好的位置留给随后到达
的朋友。若是主宾,则不必过分谦让,可听从主人的安排,客随主便。
服务员送上菜单后,主人请主宾点菜,主宾可让女宾点菜,或自己点一二样菜,然后
请主人或在座的其他客人点,亦可征求服务员的意见。做客点菜,要考虑主人的经济实
力,通常以适中为宜。不要光点高档菜,让主人为难;也不要只点低档菜,使主人难堪。
用餐时,动作要优雅,切勿狼吞虎咽。夹菜时动作要轻,要注意避开别人的筷子,以免筷
子碰筷子。上桌的饭菜若不在忌口之列,都应尝一尝。
在用餐时万一吃到砂子或异物,不要将食物吐到桌子上,最好悄然起身去卫生间处
理,回来也不必声张。当然,也可以把服务员请来,平心静气地指出饭菜中的质量问题,
而不要出言不逊,大吵大闹。
饭后应让主宾和女宾率先告辞,其他客人随后和主人话别。
中餐聚餐礼 知 篇仪 识 3
中国餐饮文化漫谈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
“ ” “物的折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 表示着生命的延续, 吃
” “ ” “ ”蛋 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 吃 ,十八岁时要 吃 ,结婚时
“ ” “ ”要 吃 ,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 吃 ,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
“ ”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 ,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
“ ”已经超越了 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讲
究营养,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
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
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
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
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
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
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
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
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
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
“ ”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
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
“ ”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 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
“ ” “对 味 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
” 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意思。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
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
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
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
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
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
“ ” “ ”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 抒情 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 的哲
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
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
操。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 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 ”“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三
”礼 中几科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
…… “ ” “ ”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我们谈 礼 ,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
“ ”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 礼 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
动过程中。
中餐聚餐礼 知 篇仪 识 4
进餐时要注意举止文雅,嘴嚼食物时,不可发出声响;食物过热时,可稍候再吃,切
勿用嘴吹;鱼刺、骨头、菜渣等不可直接外吐,要用餐巾掩嘴,用筷子取出,或轻吐在叉
匙上,放在碟中。
用餐前应先将餐巾打开铺在腿上,用餐完毕叠好放在盘子右侧,不可放在椅子上,亦
不可叠得方方正正而被误认为未使用过。餐巾只能擦嘴不能擦面、擦汗等。服务员送来的
香巾是擦面的,擦毕放回原盛器内。 若遇本人不能吃或不爱吃的菜品,当服务员或主人
“ ”夹菜时,不可打手势,不可拒绝,可取少量放人盘中,井表示 谢谢,够了 。
对不合口味的莱,勿显出难堪的表情。作为主人宴请时,席上不必说过分谦虚的话。
对来华时间较长的外宾,不必说这是中国的名酒名菜。在给宾客让菜时,要用公用餐具主
动让莱,切不可用自己的餐具让菜。
注意牙签的使用。正式宴会中,不宜当众使用牙签,更不能用手指甲剔牙缝中的食
物,如果感觉有必要时,可以直接到洗手间去除掉。在餐桌上必须用牙签时,最好以手掩
口轻轻剔牙,而边说话边剔牙或边吃边剔牙都不雅观。
中餐有别于西餐的餐具主要是筷子,在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中,筷子的使用已形成
了基本的规则和礼仪。
(1)正确使用筷子。标准的.握筷姿势,过高或过低握筷或者变换指法握筷都是不规范
的。
(2)使用筷子的忌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用筷子敲打桌边、碗盏或杯子。在使用筷
子夹莱时不要在菜肴里挑来挑去,上下乱翻,不要用筷子穿刺菜肴;遇到别的宾客也来夹
“ ”莱,要注意避让,避免 筷子打架 ;不要将筷子含在嘴里或把筷子当牙签使用;在进餐过程
中进行交谈,不能把筷子当道具,指点别人;餐毕,筷子应整齐地搁在靠碗右边的桌上,
并应等众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时方可离座,不可自己用餐完毕,便扔下筷子
离开。
中餐聚餐礼 知 篇仪 识 5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
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饮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
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
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
点菜礼仪
标签: #礼仪知识
摘要:
展开>>
收起<<
中餐聚餐礼仪知识(通用28篇)中餐聚餐礼知篇仪识1 中餐餐具的摆放与使用方法 中餐的主餐具包括筷、匙、碗、盘等;中餐的辅餐具(即在用餐时发挥辅助作用的餐具)有:水杯、湿巾、水盂、牙签等。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杯中,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座子上。 ① 取菜要文明,应等菜肴转到自己面前再动筷,不要抢在邻座前面。一次取菜不要过多,更不能端起菜盘往自己盘里拨。 ② 如果要取远处食物,不要站起来去拿,可请邻座或服务员帮助。 ③ 进餐时应闭着嘴细嚼慢咽,尽量不发出声音。嘴内有食物时切勿说话,更不要大声谈笑,以免喷出饭菜、唾...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文海小编1
分类:个人文档
价格:免费
属性:28 页
大小:69.51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