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四川杜甫草堂的导游词范文(通用24篇)

免费
有关四川杜甫草堂的导游词范文(通用 24 篇)
有关四川杜甫草堂的 游 范文 篇导 词 1
“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我是杜甫草堂旅公司来,大家可以叫我 小郝。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居所。公元 759 年冬天,杜甫为
“ ”避 安史之乱 ,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浣花
“ ”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 。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有 240 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
乱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
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
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
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现实主义不
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宝贵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
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块圣地。
1961 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门
我们来到草堂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
提到浣花溪。
“ ”说到 浣花溪 这个充满诗意名字由来,还有一段动人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
姓任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和尚,行人都躲得远
远,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
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
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
其实,浣花溪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
“ ”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 ,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
“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一首《绝句》作生动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
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
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 “。正门匾额 草堂 二字,是清代康
” “熙皇帝第十七子、雍正皇帝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这副对联,是杜
” “甫《怀锦水居止》诗中句子,它点明草堂地理方位: 万里桥就在现在南门大桥,史载三
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
” “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 桥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桥西边;” “百花潭是
” “浣花溪上游现名 龙爪堰 地方,它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
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
“溪。 (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北面。而不是成都现在百花潭公
园,现在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
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清幽景色,这正体
” “现出杜甫诗意: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
大廨
” “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
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如此命名。
厅中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
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一生和他忧国忧民情怀。我们在
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
” “船 ,手 卷, 部微仰,双眉 蹙,仿佛正向 天 出 乾坤含 痍, 虞何 沉头抚诗头紧 苍 发 疮忧 时毕
重慨叹。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 720xx 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 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
南湘江一条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转折时期,经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由
” “于他具有 致君尧舜上 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
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艰辛和困苦,
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出来。他传世 1400 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不朽
” “作品。如 三吏三别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
表性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思君、忧国、爱民情怀,还因为他诗歌代表着中国古
” “典诗歌创作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 诗圣 。叶剑英元帅曾撰书对联评价说杜甫写
诗,笔锋直指社会弊端与逆臣贼子,他爱国忧民情怀与日月同辉而长存天地间。这正是对
杜甫思想及其诗歌创作极高评价。
”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名联。上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
“蜷虎卧几诗客。 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神州河
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
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 ”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
“清一草堂。 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这座伴随
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命运更为不幸,什么
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这副对联,
所以他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 年毛泽东同志
” “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 。您能品
出它独特韵味来吗?”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 765 年春天离开成
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
“ ” “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 草堂遗址,便重结
”茅屋 来表达 杜甫 念之情。北宋元丰年对 怀 间(11 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
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纪念祠堂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两
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 公元 1520xx 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 1820xx 年),基本上奠
“ ”定今日草堂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草堂故居,已成为今
“ ”天供人们瞻仰、凭吊 诗圣 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 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梅苑
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
有机地融汇这两者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
于民居;建筑格局 以一条中 穿始 ,主体建筑从正 、大廨、 史堂、柴 到工则 轴线贯 终 门 诗 门
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
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敬
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成功
典范。
诗史堂
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中心建筑。因为杜甫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唐王朝由盛
“ ” “ ”到衰 史,素有 以 史,以 史 法,故被誉 史 ,建筑以此 名。历诗证诗补说 为 诗 为
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
“ ”写对联: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这副对联道出杜甫和他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
而不朽地位。
“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对联: 世上
”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此联高度概括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两个方
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称道。
水槛和柴门
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
“ ”左侧竹丛中,有 水槛横跨溪上;“ ” “ ” “ ”过小桥,柴门 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 都是当年杜
“ ” “ ” “甫草堂曾经有过建筑,杜诗中有 新添水槛供垂钓 、柴门不正逐江开 描述。所谓水
” “ ”槛,就是搭在水亭上木栏,柴门 也不过是茅屋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远不是我
“ ” “ ”们今天看到样子。现在 水槛与柴门 ,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象征性建筑,
但我 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 人在 里迎送客人或凭 垂 情景。柴 楹柱上们 诗 这 栏 钓 门悬
“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
” “ ”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 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
“ ” “ ” “ ”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而 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
“ ”杜甫《宾至》诗中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意思是:我哪有什么
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 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 这本是诗人自谦之
“ ” “ ”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一个字:把 岂 改为信(信,确实、果然之
意)“ ”,漫(漫,徒自、枉自之意)“ ”改为犹(犹, 、仍之意还),整个对联意思就变成赞誉
之辞:您先生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
倾慕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今天也加入这个行
“ ”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 呢!
碑亭
“ ”工部祠东边有一间小小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 少陵草堂 四字,也是果亲王手
迹。
“ ”少陵 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
“ ” “里,其墓因此而称 杜陵 ,宣帝 皇后墓在附近,因 模小于帝陵,所以称 少许规
”陵(“ ”“”少即小 之意)“ ”。杜甫远祖就是 京兆杜陵人 ,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
摘要:
展开>>
收起<<
有关四川杜甫草堂的导游词范文(通用24篇)有关四川杜甫草堂的游范文篇导词1 “”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我是杜甫草堂旅公司来,大家可以叫我小郝。 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
声明:本文档由网友提供,仅限参考学习,如有不妥或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客服请联系: fanwenhaiwang@163.com 微信:fanwenhai2012
作者:文海小编1
分类:实用范文
价格:免费
属性:43 页
大小:92.65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8-02